理想L系列社区

    {{score?`上周社区出行值 ${score}`:''}}{{rank?'  |   全站排名:':''}}{{rank}}

    该社区为理想L系列专属独立社区,理想L系列车友可以在此社区分享更多专属内容,参与互动和分享请注意遵守新出行社区规范。

    社区版主:
    签到日历
    连续签到{{userStore.user_info.sign_info?.sign_day || 0}}
    • 发文章
    • 发动态
    • 发点评

    旗下产品库相关车

    • 推荐
    • 理想汽车对于安全的标准
    • 2024理想AI Talk
    • 理想汽车推出3年0息方案
    • 理想端到端智驾全量推送
    • 理想汽车第100万辆整车下线
    全部话题
    一图读懂

    新出行一图|一图看懂 2025 年汽车国补政策解读/对比

    广林同学
    动态

    「新出行在CES」更强大的 Max!理想 L 系列改款最后一块拼图。 上一篇和大家聊了理想史上最安全的 Pro 版,搭载禾赛 ATX 。 还有更强大的 Max !CES 展的是禾赛 AT1440,很可能搭载在理想 L 系列改款 Max 上,包括纯电系列和改款 MEGA。 这通道数是 AT128 的 10 倍,也是目前通道数最高的车载激光雷达。分辨率相比理想 L 系列提高 30 倍,目标是满足 L3/L4 。 AT1440 体积非常小,图一和大家对比 ATX (左一)。

    飞机先生
    动态

    完整体验了特斯拉 FSD ,和大家聊聊一些初体验| 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想法,可能比较散。接下来几天会继续体验,包括和大家视频再聊聊。先和大家写点分享。(主要时差真睡不着) (FSD V13.2.2版本) ★先分享总结论: 如果基于一套普通行车的 NOA 评价,我觉得 FSD 确实有很高的分数,甚至高速 NOA 体验会接近满分。 但如果以一个更高纬的综合能力纬度看,我认为 FSD 没达到出发前的预期。 最后从整个 FSD 入华竞争力来看,我觉得体验后的情况,比想象中还要复杂。 ★结论 1 :可以漫游脱困,FSD 的行进和后退做到基本像人一样无感,但有不足。 这个是体验最有差异性的。如果我们在胡同里、窄路里甚至你随便钻进一个地方原地启动 FSD ,都能激活,无论是窄路调头、倒车后调头都非常丝滑,跟人开的逻辑相似。 但 FSD 一旦进地库或者开放停车场,都非常依赖导航,导航到了内部定位和规划信息容易错误,FSD 很容易被误导。 优先级导航开始失效后,这时候漫游模式开始兜底,靠车端本身的能力寻找出口,有时候还要“逆着”导航方向找路脱困,很老司机,但找到出口确实是概率性事件。 如果你到达目的地不是开放式,比如一个胡同里、一个小路里、一个充电站里甚至到达路边停车位,FSD 体验比较稳定。 但如果这个地方是开放式的,就比较灾难。比如我们遇到一直绕圈圈,或者找错出口等情况,要花点耐心等等看。 ★结论 2:FSD 的整体行车能力接近完美,基本无接管,但也和当地环境有关。 其实洛杉矶也有对应的效率脱困变道、博弈合流以及加塞…场景比较多,和国内唯一的区别是,博弈和脱困仅存在 0-1 。比如他来了 FSD就让,FSD 来了别人就让。 国内博弈最大的区别是国内一直在“你0我1”“你1我0”这种反复博弈横跳,挑战底线,系统脱困难度有很大区别。 其次洛杉矶的道路除了破败以外,真的很适合落地“FSD”。 比如大家比较重视交规、每个路口有各种stop标识,要强制停车,感觉也避免了鬼探头、市区有很多的红绿灯… 比如城市中很难有两轮车和行人的博弈,即使有大概率是个红绿灯路口有引导。大家素质都很高,不会闯红灯。 整个城区让你感受到“大家尽量不要博弈和争抢“”,甚至于安全礼让高于效率、高于一切。特别是 FSD 对行人礼让优先级非常高。 所以 FSD 的安心感更大程度建立在交通环境参与者、法规以及大家的行车习惯。 ★结论 3 :为什么 FSD 给大家一种非常强的感觉? 除了道路环境影响外,最大的原因有几种 1|美国当地用户没有其他产品竞争,没有试过其他产品,FSD在当地话语权很高,用户对 FSD 的痛点场景、交互体验敏感度不是很高。(国内体验好坏很大程度是因为不同产品体验差异,会有区别) 2|很多外国用户,因为对美国道路环境或者交规不熟,也发现 FSD 好用,因为比自己开的好。 3|系统确实行车很稳定,基本不会有“下限问题”,连误减速都很少。 ★结论 4 :意外触发几次视觉上限。 触发几次 FSD 视觉的上限,有悬浮的铁链、抬杆和逆光,逆光会直接触发系统接管退出。 抬杆现在检测还不太稳定,有几次窄路空间通行不太顺利,需要人工介入轻踩踏板,特别是侧向障碍物。悬浮的铁链完全会漏检。 ★结论5:特斯拉的入华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回到国内,FSD 的竞争力到底如何?我觉得高速 FSD 的体验在国内是非常抗打的,丝滑变道、匝道居中能力强、加减速变道舒适性又非常高,这点泛化性应该很强。 回到城区内,FSD 的泛化性、对国内环境和行车环境的理解,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国内明显是效率导向的 NOA ,不免排除部分场景还需要和行人“博弈”脱困,这对 FSD 的定义有很大不同。 特别是 FSD 的“Hurry(尽快)”模式和国内“激进”模式,定义有很大的不同。 最后是 FSD 入华后,除了数据安全和训练成本,FSD 目前模型数据的投入与商业回报并不高,特斯拉很难在软件中盈利,甚至对销量未必带来直接增益,所以 FSD 入华是个更加复杂的思考。

    飞机先生
    动态

    开启 FSD 之旅! 已经到达洛杉矶,最近开启特斯拉 FSD V13 的深度体验。 一来看看 FSD 的上限在哪里? 第二看看美国的道路环境会和国内有哪些差异?对比国内车型,会有差距吗? 第三是 FSD 入华,会有哪些挑战? 大家如果有其他想了解想看的,也随时在评论区留言!

    飞机先生
    • {{default_recommend=='new'?'最新':'按回复'}}
    • {{ { 1: '首页推荐', 2: '社区推荐', 3: '置顶推荐' }[recommend_cate] || '热门' }}
    • 精华
    • 闲置
    更新 {{manage.unread}} 条内容
    置顶 欢迎加入【新出行-理想L6交流/车主群】
    置顶 【新出行-理想L7交流群】现已建立~
    置顶 【新出行-理想L8车主/交流群】
    置顶 【新出行-理想L9交流/车主群】

    呆呆阿呆
    昨天09:30

    首页推荐

    理想社区再设计

    大约小半个月前,我收到了理想社区8.0的内测 这两天大家应该也陆陆续续收到更新推送了 我当时看到的第一反应是满满槽点的 也发了微博一顿情绪输出 输出完后 冷静下来我想了想 产品体验设计这是我的老本行儿啊 我不能只输出情绪 我或许可以帮帮他们 于是2周半的时间,我整理了一些东西 为了更直观的呈现 我把他们变成”动态 PPT”了 我一来希望抛个砖引个玉 让社区产品能够做得更好 二来记录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 今年 我希望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 如果大家觉得这个形式还 OK 我会把这个系列持续更新下去 讲车机讲产品讲设计 第二集在制作路上了 同时招募热爱汽车热爱设计愿意学习或者正在初学MG动画的小伙伴 一起做一些 有意思的 小东西 嘻嘻

    04:03

    老汤哥Tango
    前天10:02

    @QiQiAfrican:我负责食品研发,我们把研发分为基础研发个和应用研发。蟹黄青菜面属于应用研发,不管核心蟹黄酱是不是我开发,但我试了苦瓜、西瓜、生梨都和蟹黄不搭配,给消费者我们认为最好吃最有价值的组合,这就是自研。 基础研发主要是供应商在工艺和原料上做开发,有时候我们也会介入,给出意见和需求。

    这个观点让大家豁然开朗,其实整个L9 这辆车就是最大的 自研…..

    在L9 之前, 没有人把冰箱彩电大沙发搬上车,因为车载冰箱的噪音解决不掉,因为没有中国人体模型,
    在L9 之前,没有人把前脸做成纯电的样子,因为进气问题解决不掉
    在L9 之前,没有人把副驾屏做到这么大(其实在理想ONE之前,都没有副驾屏),因为副驾点爆气囊解决不掉
    在L9 之前,没有人把空簧作为标配,因为国产空簧质量和性能达不到要求
    在L9 之前,没有人在SUV上的第二排给“电视”,因为折叠噪音,碰撞问题…
    在L9之前,大家的中控台奇奇怪怪,现在都类似L9,因为这是最后的设计,没有之一
    在L9之前,没有一台车能在中保研申请做副驾小偏置碰,并取得零缺陷G的最优成绩因为副驾比主驾更难,
    在L9 之前……

    其实L9 就是最大的自研, 在L9 之前,世界上没有一台车长这样,
    在L9 之后,才有了各种L9 的野生兄弟……..

    盔甲穿上,以上为老汤哥个人观点,如果观点和你不一致,以你的为准… #老汤哥说技术#

    老汤哥Tango
    2025-01-11

    #老汤哥说技术#
    最近都没有拍过小视频了,年前实在太忙了,最近计划拍一系列整车控制策略方面的小视频,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整车控制器,我们叫XCU,之前讲过硬件都是我们算力平台同学自研的,我们也是行业第一次应用S32G的。硬件是自研的,整车控制软件从理想ONE开始就一直自研的,

    什么时候需要自研,老汤哥之前表达过自己的观点:

    一是行业里面就找不到供应商的,比如当时的S32G的首发,
    二是会被卡脖子的,比如买整车厂的发动机,这个不能干,因为谁知道啥时候就会被卡脖子
    三是决定性能上限的,比如智能座舱软件,比如端到端智能驾驶

    而整车控制系统 这三条全占了,
    增程的控制行业当时就找不到第三方能做
    ,而且这经常要OTA,让别人做很容易卡脖子的,
    另外性能的上限也很容易被卡住,

    所以从理想ONE时候,软件是自研,到了理想L系列,就把硬件也要自研了,之前还讲过一个厂长发飙的故事,也就是因为L9的整车控制器硬件要不要自研的讨论。

    那说到整车控制的软件,大家试驾过理想L系列,我们的驾驶性几乎可能就是你开过所有的车中最好的,我之前开过特别好的车,但是从理想ONE开始,就觉得车怎么这么好开,驾驶性真好,

    前两天在成都参加销售2024年年会,吃完后又和骁哥,昕旸一起和咱们四川团队的伙伴吃了一顿烧烤,烧烤很好吃,就是担忧这体重。。。。。

    骁哥告诉我,他毕业后在宝马,开了无数的车,然后开了宝马一个Diesel的啥车后,觉得这车是世界上驾驶性最好的车,然后就要求咱们的车也要这样......

    哎,我就回想了,我2008年的第一台车了,MG TF了,哎,我能说这台车,当时真的标定得太差了,它居然没有蠕行......当时我去问负责标定的同学,这台车是不是坏了,标定的同学说,这台车就是没有蠕行的,不给油不走,一步都不走.......(昨天为啥发MG TF,就是前天晚上吃饭聊到了自己开过的车)

    ......好吧,这事和我老东家没关系,因为当时所有的都是CKD的,中国这边没有做任何的改动.......圆过去了吧
    所以要对标好车,开过好车真的太重要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花很多钱购买各种顶级的车,也会租各种顶级的车来试驾,来对比的,
    买的车,租的车中,X7,GLS. I7 基本都算比较便宜的一档了......

    说到整车控制,今天讲一个很小的技术创新,最近我们行业首创了一个基于噪音感知的智能增程器发电功能。
    这个功能很有意思,大家知道,增程车在车运行的时候,发动机和车速是解耦的,也就是车速和发动机的转速没有关系。
    燃油车是发动机转速,通过不同的变速比,然后转化为车速,它们之间是有一个速比关系的,是不解耦的

    因为增程车发动机转速和车速没有对应关系,所以到底以多少转速,多少发电功率运行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了,

    在NVH和发电效率,还有排放之间,这三角经常打架打得很凶了,
    整车控制的同学希望在满足排放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发动机的发电效率,但是如果转速高噪音又会大,而且有时候还会发生某些转速下和车身频率共振的问题,不仅又声音大小问题,还有频率问题。

    当年2018年做理想ONE的时候,因为大家都没做过增程的标定,也没有人做过增程发动机,
    所以增程发动机部门,NVH部门,整车控制部门,电驱部门,底盘部门,车身部门,当时大家都是各行其是,各自发力,
    我当时做为研发项目总监,可把我弄惨了,哈哈哈,

    直到今天,依旧还记得当时请厂长出马,第一次用OKR来组织大家共识共同目标的故事。以后也许可以单独写一个小故事

    当然,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合作,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好的合作机制和流程,在L系列的开发中,就基本没出过啥问题了。

    再回到今天的主题,说一说最近的一个小创新,其实原理很简单
    因为NVH的限制,为了让用户尽可能少的感知到增程器的声音,所以都尽可能控制发动机的转速
    但而车速高的时候,因为风噪,路噪会比低车速高,所以就可以刻意增加发动机的转速去更多的发一点电,而不至于引起用户的烦恼。
    当然,这个标定非常非常非常复杂,用一个”非常“都不足以形容这其中的技术.....

    然后,问题来了,根据车速来标定发动机发电转速和功率,还要考虑到噪音,那我们有没有直接把人耳听到的噪音做为一个参数引入到增程发电工况呢?

    比如车经过了一个比较吵闹的地区,是不是可以发动机转速可以高一点,发电功率大一点,这样多发了一点电,等到了安静的环境下,就可以不用那么高的转速,这样增程器的声音就会小了。

    总之,就是把环境的噪音考虑进去。因为环境的噪音是有各种频率的,所以不是简单的声音大就可以多发电,
    技术核心是根据人耳掩蔽效应特性建立模型,找对噪音,才能直到用什么的发动机转速,什么功率发电,因为噪音频率这东西,一旦做得不好,反而产生副作用.
    但这个功能看起来简单,那行业里面之前从来没有人这么做过,因为如果要引入噪音做为标定参数,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1,技术上, 只有全链路自研+XCU可以做到。因为要打通感知链路,例如全车的语音的麦克风,还要打通整个控制链路,而且要有足够算力,延迟得特别小,计算速度得特别快。
    2.人耳的掩蔽效应是和整车控制领域之外的另外一个领域了,你如何让原来天天研究排放的同学去研究人耳呢
    3 ,所以跨部门的合作特别重要了,因为这个功能了,跨了好几个领域,比如NVH、车机,麦克风,增程器,算法、控制等多部门协同工作。

    还好,因为理想汽车的软件都是自研,而且只要有用户价值,各领域各部门都会非常支持,
    所以这个可能是全球首创的将声音信号用于车辆控制的功能被我们开发出来了
    (是不是行业首创,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哪家宣称他们有这项技术)

    目前已经OTA到了L系列的用户车型上,经过最近统计:这个功能上来后,同比减少了停车等安静环境下增程器启动概率大概8%,让NVH更舒适。

    这个不说的话,估计大家都不知道吧? 下周我再约专业的同学来拍一期小视频来详细的说说他们怎么做的、
    说了怕不怕被抄袭,说真话,还真不怕,刚才说了,要做好这个,真的需要整个控制链路全软件自研,还需要跨领域的通力协助。如果整车生产商和整车标定,以及车机系统负责的不是同一家,还真不是那么容易抄过去。

    当然,真要能快速抄过去,也没问题,就算理想汽车整车控制团队给增程这个行业做贡献了....

    嗯,也是这才是自研技术带来的真正价值......而不是什么把供应商现成的玻璃买过来,弄个山海经的名字就说是自研的.....

    盔甲差点忘记穿上了,如果你和我的观点不一致,以你的观点为准。#理想l9#

    置顶 {{item.data.title}}

    来自#{{item.data.theme_info.title}}{{item.data.theme_info.number?`本周共 ${item.data.theme_info.number} 人参与,话题内容折叠显示`:'话题内容折叠显示'}}

    {{item.data.theme_info.number?'查看全部':'立即参与'}}

    {{item.data.author.username}}{{item.data.author.user_honour}} 置顶
    {{item.data.create_time}}{{item.status==1 ? ' · 待审核':''}}{{item.data.author.car_list&&item.data.author.car_list.length?` · ${item.data.author.car_list.map(e => e.name).join('/')}`:''}}

    首页推荐 社区推荐 置顶推荐 精华
    NO.{{i+1}}热度 {{item.hot_total}}
    收录于周榜 TOP {{item.week_rank}} 收录于日榜 TOP {{item.day_rank}}
    视频文章

    {{item.data.title}}

    {{item.data.title}}

    {{item.data.title}}

    {{item.data.duration}}

    {{calculateAspectRatioFit(item.data.pics[0].width,item.data.pics[0].height).imgTag}} {{item.data.pics[0].video.duration_string}}
    {{img_url.video.duration_string}}
    +{{item.data.pics.length - 9}}
    ¥{{item.data.price}} ¥{{item.data.original_price}} 包邮 分类/{{item.data.garage_category_name}} 状态/{{item.data.garage_condition_name}}

    +{{item.data.imgs_url.length - 9}}

    {{item.data.series.name}} {{item.data.model ? item.data.model.name : ''}}

    个人评分{{item.data.contents.fraction}}

    点评:

    {{item.data.title}}

    {{related.theme.title}}

    {{item.data.title}} {{item.data.membernum}}人参与讨论

    参与讨论

    近期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