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资车企的未来和你的新能源投资哲学》 新出行作为国内最大的新能源车垂直媒体,用户的构成中一直有着一个很坚定的群体,那就是新能源板块投资者,他们从雪球从富途从老虎,从很多不同的投资圈投资者群里而来,他们在新出行找到了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合资车企的未来一直是未来车市最大的一个不确定因素,因为他们之前有着最大的份额和市场,有着老百姓心中牢不可摧的品牌印记,新势力们在很多KOL的口中那就是摧枯拉朽,合资品牌在他们看来,未来就是一个死字,背后的情况如何,最近一年,真实的参与到10来家主流合资品牌的产品出炉过程中后,我的看法如何?今天在新出行社区和大家袒露真实: 1:合资车企现在的心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放弃躺平派。 这一类的心态就是基本从内心上放弃了中国市场,但海外其他市场都还挺好,挺赚钱的,具体哪些品牌大家应该都能看出来,这种就可以不用多聊了,很多品牌虽然有,但4S店越来越少,未来能在几天也不知道,大家别买就好。 另一类是自我努力派。 这一类属于原来基础比较厚实,自我研发的能力也比较强,品牌基础和粉丝基底也都比较好的,比如宝马奔驰等,他们绝大多数技术,还是在努力的跟上新能源发展的趋势,奔驰在中国哪怕用了momenta,也是一个技术引入供应商的角色,宝马还是完全自己做,特别是车机,这些品牌都还是玩自己的套路,海外研发,中国加入本土化元素,多几个APP之类的做法。 第三类就是全面倒向派。 现在我看到的大多数合资品牌,都有这个类别的趋势或者说正在快速的向这个类别进军。智能化上,全面采用中国本土供应商,不仅仅是技术的引入,而是全部交付。在车内内饰布局,大屏布局,智能化硬件,智驾硬件,舒适化配置,冰箱彩电大沙发的配置等等,几乎全面的倒向中国新势力车型。 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大量的合资车企的车,你遮住LOGO,你基本可以认为就是一台理想L9华为问界,或者一台小鹏P7或者蔚来ES6,又或者是比亚迪的宋秦元深蓝零跑。这种车的数量之大,超出你的想象。 2:合资车企的新能源技术未来如何? 这里拿大众做一个案例吧,大家会比较清晰他们的路线和做法: 首先大众和小鹏合资了,大几百个员工入驻了小鹏广州总部,学习架构,软件,车机和智驾的东西,这个时间已经比较久了。 然后,大众成立了大众安徽科技,负责大众以后在中国所有产品研发统筹,之前大众所有在中国卖的车,都来自德国研发,以后不是,都来自大众安徽科技的研发统筹,不需要德国总部的审批。 同时,大众成立了2个公司,一个是之前一直存在但做得一塌糊涂的cariad,这个公司2020年就成立了,中国22年,负责大众的软件,但一直没做好。现在和小鹏合作搞,大家可以看看现在ID.的车机,基本就是小鹏车机的换皮,未来车机他们搞定。 另外一个是酷睿程,这是CARIAD和地平线合资的公司,股比60比40,全力负责以后大众在中国的所有智驾,当年华为智驾的神人苏菁全力负责这个项目。 我和大众CARIAD CEO韩三楚有过一次深入的聊天,大众和小鹏的合作车型其实就只有两款,也就是G9和P7的改款车,后面的车都是大众自己来做,因为不太需要了。 大众未来新能源车主要2个东西,一个是CEA电子电器架构,和小鹏一起研发的,基于800V平台的,基本小鹏最先进的东西这个架构里都有。另一个是CMP平台,这是大众在中国的专用电动化平台,吸收了中国新势力们最先进的东西,包括插混纯电和增程车,接下来20多台车都基于这个平台,在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安徽大众三个车企里推出,外观大家看到三台了,内饰遮住LOGO你也分不清是蔚来理想小鹏还是大众。 恩,对了,大众还是中国第四位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国轩高科的第一大股东,大众的情况就是这个样子。 3:从我了解到的日产,丰田,通用,大众大部分车型接下来的运作,大体类似。福特,本田,现代,起亚的进度要更慢一些,但方向也大体是这个方向,进度的快慢最大程度取决于他们中国市场利润的下滑速度,越着急的人,进度就越快,另外一个取决于总部一把手的认知程度,现在来看,在中国同济大学读博士的大众一把手,确实是最激进的! 最后: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信息很难透露完整,但大体的方向是这个。 合资车企还有一个比较有利的地方,在于海外利润的输血,比如大家觉得国内比较糟糕的宝马集团,去年一年全球利润是109亿欧元,奔驰这个数字是136亿欧元,如果真的打价格战,还是有一点资本的。 中国品牌确实也可以进军海外,现在奇瑞比亚迪都做得不错,但地缘政治也影响比较大。汽车销量的绝对值来说,东南亚澳洲南美中东都不太大,北美进不去,有大价值的只有欧洲。但和手机不一样,对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很多国家来说,手机行业没有可以,汽车是命脉,没那么容易的。 所以,最后,一句话: 中国品牌,还任重道远,别被一少部分信息,就影响了你的个人判断和抉择!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别想长了,但也别想短了......
最后编辑于 · 2025-06-25
  • 全部评论39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贺总,这一篇文章含金量非常高。

就算他们能够全面拥抱电动化,我觉得面对中国市场3年一代车的换代频率,也很难适应的了,这群大老爷们,趴在旧技术优势上,安逸惯了

合资车企中躺平的,我觉得像奥迪,已经放弃了自己的电动化发展目标了。

恰恰相反,奥迪才是豪华品牌里最激进的:长春生产德式PPE平台纯电产品,上海生产购买上汽智己E1平台的纯电产品,然后所有德国研发的产品(包括燃油和纯电)都匹配华为ADS

回复 清晨好的,谢谢您的指正

贺总,我想请教一个问题,现在在国内车企生产过程中,一体化压铸是不是已经成为了主流呢?

从日产N7和广汽丰田和华为小米合作 其实就很容易知道合资品牌也在求变了

地缘政治也简单,你进入我的市场,我也得进你家,给地头蛇足够的利益分享,最后吃亏的一定是日韩,国内的合资份额会被大大压缩,乐观点3成份额,其余全是国产品牌的天下

这个没那么简单,特斯拉在中国大杀八方,美国让中国一台车进去了吗?

2025-06-25 回复 举报

我坚定看空合资,因为他们效率太低了,时间越长落后越多

这个的确有可能

道理其实很简单,想要有销量、想要赚钱就要迎合市场需求

需求肯定要考虑的

既然盖上标都分不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合资,那消费者买合资图什么呢?还是品牌号召力吗?还是说合资也会打价格战来吸引用户回流?

迎合市场的需求

就看谁动作快了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收藏
  • 举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