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原创文章
管理
造车途中的“一道大坎” 揭开“生产资质”的奥秘
新出行原创 · 文章

事情总是事与愿违,在造车这条路上并非这么简单。就如今早自游家品牌官方发布了一则消息,因自游家品牌自身的原因,NV 车型在短期内将无法交付。

这是传奇男人李一男的第三次创业,终以失败告终。自游家 NV 自发布以来,已经收到了 24376 名意向用户的支持,单从早上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自游家 NV 车型自发布以来,能够收获两万多的意向用户其实这个成绩并不会特别差。

为何自游家品牌已经打通线下销售体系(23 座城市共 44 家线下销售店)并且 NV 车型已经举办上市发布会以及试驾活动后,还会遇到如此的麻烦宣布无法交付?

相关内容:自在驾驭 游刃有余 动态首试自游家 NV

资金问题?在 A 轮融资中已经拿到 5 亿美元(30 亿人民币),所以不太可能是资金的问题。排除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以外,最大的可能也就是没有拿到生产资质,没办法将 NV 车型量产。

生产资质相信大家听得不少,那么生产资质到底是什么?车企都是如何拿到生产资质的?这篇文章就针对生产资质的问题给大家分析分析。

一、生产资质犹如餐饮服务许可证

汽车生产厂商的生产资质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餐厅里的餐饮服务许可证,如果没有此证餐厅就不能开门营业。同理,如果汽车生产厂商没有拿到纯电动汽车的生产资质,那么也不能生产纯电动汽车。

当然如果要做到量产、销售、交付,其实并不仅仅是要获得生产资质这么简单,会有三条必经之路。

首先是投资许可,也就是厂房的搭建,造车的第一步要有厂房进行车辆生产。这一步已经很明确了,要么一开始自己建厂,要么与汽车厂商进行合作。

如果是品牌方自己建厂,光有雄厚的资金可能还不够,还与所在地方的政策有关系。如果当地的车企没有达到有关纯电动车相应的发展标准,那么当地政府则不允许批准新的相关项目。

同时申请的周期也很长,从 0 到 1 这一步是付出最多的,所以这条路并不适合所有品牌。

那么就只有和汽车厂商进行合作结盟,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能选择跟没有背书大企业背书的新品牌合作的汽车厂商,大概率都是一些日子过得不太好的。

如果没有强大的背景,恐怕不会有头部的传统车企制造商找上门。

就拿本次的自游家为例,自游家 NV 的生产厂商就是在常州,拥有一座整体产能 18 万辆的智能制造基地。

这其实就是与大乘汽车进行合作,由大乘汽车提供工厂进行生产,而自游家品牌则提供设计、三电技术等。

所以大家在看到自游家 NV 车型的尾标时会发现印的是大乘汽车。

自游家是与大乘汽车进行合作,所以顺理成章地通过了投资许可这一步。

那么第二步就是生产准入,需要生产基地符合条件才可以批量进行生产。然而自游家就是卡在这一步,未能成功拿到生产准入。

其中就与大乘汽车有众多财务纠纷以及官司有关,这些问题未能及时得到解决,此时工信部岂能让你蒙混过关?

来到第三步,产品准入,也就是要登上工信部申报目录,自游家 NV 从计划的 9 月交付以来一直推出,正常情况下车辆从登陆申报目录再到交付到用户手上基本要三个月的时间。

除了没有“根治”财务纠纷以外,大乘汽车也因为自身原因未能通过工信部的考核。

因为在最新规定中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 12 个月调整为 24 个月,第三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生产企业连续两年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特别公示。

在这款条例中,显然大乘汽车也是不符合的。

汇集种种原因,自游家的坠落可谓十分可惜。

总结一下想要造车首先要完成的三个步骤投资许可、生产准入、产品准入。其中生产准入以及产品准入也被称之为“双资质”缺一不可。

二、生产资质只会难上加难

大家有没有发现从 2020 年下半年开始,新势力造车这支声势浩荡的队伍里,并没有多少新选手入场。除了部分车企即将进入“盈利期”,内卷越来越严重以外,还有一个大原因,那就是发布了新的政策。

补贴退坡的政策是一个原因,另外在 2020 年 4 月份,工信部发布了最新的“造车标准”也就是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在现在这种政策下想要解决生产资质的问题只会越来越难。

例如在第十九条中的第一条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企业法人的股东,应符合条件,股东在项目建成且年产量达到建设规模前,不撤出股本。

造车这场“游戏”,对于资本家而言并非是一个稳赚的项目,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风险系数大,不会轻易“梭哈”。并且现在也规定在建设规模前不得撤出股本,这也让许多投资者更加谨慎。

另外,在第二十条中,规定纯电动乘用车不低于 10 万辆,纯电动商用车不低于 5000 辆。对于一些经营不善的厂商而言,也未必能够做到。

自游家这样的案例在整个行业来看都不多见,除了自游家以外,你们肯定很好奇如此多的新势力品牌都是如何解决生产资质的问题?

例如早期的威马汽车就收购了大连黄海汽车有限公司;理想汽车,此前就以 6.5 亿的价格收购力帆汽车;零跑汽车此前也与长江汽车合作,后来全资收购福建新福达汽车,并在杭州钱塘建立新的工厂。

大家可以看到几乎大部分新造车势力都是通过合作或是收购买的方式将生产资质拿到手。

那么有没有直接申请建立的?这就回到第一部分里“投资许可”的问题上了。也就是不光要有钱,有时间,还要能够摸清各地的政策,所谓天时地利。

没有实力的玩家根本耗不起,然而你们期待的小米汽车大概率就是自己申请建厂,据亦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披露, 预计小米汽车工厂于 2023 年 6-7 月获得汽车生产资质。

另外还有由百度和吉利合资成立集度汽车,目前正在武汉建立工厂,然而官方公布首款车型 ROBO-01 将在明年第三季度进行交付,显然这款新车是不可能在武汉工厂生产的。

那么既然是和吉利合作,生产资质的问题自然就不用担心,并且集度汽车公关负责人也明确表示首款车型会由吉利来生产,将在极氪工厂进行生产。

因此在明年交付时,ROBO-01 车型的尾部会被印上吉利汽车。

相较于现在这种行情下,早期的造车“选手”就显得比较幸运了,所以在新政策的加持下,想要拿到生产资质只会难上加难。

总结:看完文章后相信大家也应该明白了生产资质的获取是有如此困难,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此类政策一出在未来的几年里还会有更多的“自游家”品牌出现。

最后,关于自游家品牌,行内人看来十分可惜,就像开头所说,事情总是事与愿违,更何况是造车。李一男也曾说过“时代比努力和天赋更重要”,或许,宣布暂停交付这个决定,在现在来说是对的。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