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L系发布自带流量,销量爆款,一定是做对了一些事。

纵观中国汽车行业爆款史,“降维打击”是生命线,仅仅把理想增程电动汽车的爆发理解为“超高性价比“去硬刚BBA油车,未免思考的太浅。
腾势CEO赵长江说了一句话,掌握核心技术+深度产品定义+成本集成能力=产品竞争力。
理想的增程电动技术一直被”技术派“所诟病,但却慢慢引领了一条增程技术路线的壮大。
正如各位大佬新品发布会上”内涵“理想的表现一样——”嘴上没输过,销量没赢过“。
我一直有个观点,试着去全面理解理想L系,能更好地理解用户体验及背后的需求洞察。主要基于3点考量。
1.创始人李想,是个“超级产品经理”,极具个人色彩
李想是创业的一代,创办汽车之家一路壮大,让李想有了超级数据库——产品库,这也是今日汽车之家还能保持竞争力的核心。
产品经理的入门必须脑子里装了很多竞品,特别是体验的优缺点要如数家珍,这也是从业人员的基本修养,但现在却在丢失。

很多产品经理丢了”本职技能“就是产品深度不够,如各行各业一样,往往基本功能让人与人拉开差距到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
李想本身就是理想汽车的潜在用户(奶爸),他作为一个大家庭(据说三胎)在市面上面临着无车可选的窘境,他也是中国第一批电动用户。互联网背景出身,先天有用户体验思维,死磕细节,坚定体验第一。
李想首先都是一个重度的产品使用者。(很多从业产品经理也是需要补课的。)
后来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让理想汽车的出世成为可能。
李想,是为自己造车。

2.李想的产品定义逻辑
认知层:行业趋势(电动化+智能化)、行业问题(动力电池贵+充电补能难)找到进攻方向(增程电动,无里程焦虑的纯电动车),2023年发布”双能战略“的纯电技术路线,根本还是在解决补能问题。
战略层:用户定位(李想本人为代表的典型奶爸,大家庭用车),李想一直认为用户定位是绝大多数厂商都没搞明白的领域,这是理想的优势。其次是产品定位(奶爸车,就是大家庭多成员车),后面的结果就是理想首款车——理想ONE是中国唯一一款把六座车卖爆的单品。
理想定义产品的逻辑极大超越了传统产品定义方法边界,理想L9为了让大6座车型规避掉储物空间小的弊端,加大车身尺寸,给后备箱留足空间,而不是传统的测量对标车尺寸(传统车几乎没有后备箱空间,这是机会点)。

3. 理想L系是强力“六边形战士”,家用全场景覆盖
理想L9定位全尺寸增程式SUV(长度5200mm,轴距3100mm),主打空间更大的家庭用车,定义出行过程中全家游戏、观影等以及带娃出行、对老人和儿童乘坐、长途行车、家庭外出旅行野营等场景均能找到对应的细致设计,实现用户场景全覆盖。

打造“六边形战士”,于交叉市场寻差异化
竞品分析:对标同级别油车-价格,智能化,动力性能是优势。
同级别燃油车竞品车型:全尺寸豪车如路虎揽胜、奔驰GLS、宝马X7、林肯领航员等。
与同级别燃油车对比:同为全尺寸,价格不到50%,智能化优势明显。
有人会说,理想L9售价50万级别,大量的功能配置堆砌,当然能轻松覆盖用户多元场景,这话不假。价格确实是支不支撑你“做不做的下来”的理由(是做哪些What的部分),但更为关键的是,你具不具备识别到这些用车场景痛点的能力(这是How怎么识别的部分)。

真的建议,产品人去好好体验理想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