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首页推荐
管理
四千字,和乌龙柠檬茶一起聊聊我理解的小鹏
文章

昨天看到@乌龙柠檬茶 发在新出行社区的内容,我大概前前后后看了十遍,每个字都有认真去读,其实仔细读他的文字,会发现就和他所说的一样,虽然在开始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敖丁阿 的邀请去完成一篇任务,但在写到后面文字里已经满满的都是感情的流淌,人怕的就是动了情,有感情就必然有喜怒哀乐,但似乎这也正是生活的乐趣。

扯回正题,就乌龙茶鹏友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来聊聊自己的观点(纯属个人观点探讨,大家一看了之):

一、OTA的问题

作为从19年开始体验小鹏G3的用户,后续也持续体验过P7和P5,就像柠檬茶所说的那样,我实际上是经历过“从无到有”,“不断优化”到“停滞不前”的过程的。有兴趣的鹏友可以看看我以前写的一个记录,完整的记录了G3从无到有的几乎所有OTA的内容,并提了一些看法:

OTA,智能杀手锏?半成品合格证?_文章_新出行

实际上,如果我们对比其他品牌的OTA,我们可以发现小鹏的OTA策略有下面几个特点:

1.超大杯。

2.完成度高。

3.衰退周期短。

首先说“超大杯”。

这个意思就是在每次的更新内容里,实际上包含了更多的内容,不仅仅是引人注目的大功能,甚至不是部分小功能和小修改都非常之多。

比如在19年7月份的升级中,G3一次性升级主要功能超过十项,每一项都是可以感知的主要功能:ALC自动变道辅助、TJA 交通拥堵辅助、透明底盘、驾驶员疲劳预警、驾驶员分神预警、大屏亮度智能调节、极速降温模式、自定义充电范围、视频及照片分享功能。

又比如在P7释放2.6版本的时候,一次性更细功能同样超过二十项,比如:NGP新增避让大型车辆,语音控制变道,NGP人机共驾(自恢复),雨雪天气限速调整,超车逻辑优化,处匝道逻辑优化,弯道性能提升,放加塞优化,VPA记忆泊车,驾驶员疲劳监测,智能远光灯,导航卡片增加车道线显示,能耗卡片显示优化,车辆模型显示优化,NGP状态显示,语音助手增加切换用车模式,强化可见即可说能力,灯语白天也可全部显示,停车时氛围灯全亮,空调出风口记忆,50米的遥控泊车。

实际上,每次这些升级都是属于【超多功能】的升级,可以和其他品牌的升级内容去对比一下,上面的更新内容可以说远超其他品牌OTA的三次内容以上。举个例子,部分品牌更新语音助手就已经超过三次,到现在连续对话能力依然无法和小P相提并论。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又会带来一个负效果,就是用户的感知实际上是减少的,比如我把这么多内容分成五次更新,每次更新里面四个内容,那么可能用户会有一个感觉,就是我的车一直在升级,每次都有更好的体验,而且每次的功能都可以认真体验。

但是一次升级的太多,除了最亮眼的功能,其他就没有更多关注了,比如说在P7的2.6升级了,大家都在关注NGP和VPA,其实仅仅一个50米遥控泊车和语音助手更大范围可见即可说,就是一个很大的内容,但是因为在NGP和VPA的影响下,可能不太容易看到。

再来说说完成度高。

这个意思就是实际上小鹏的OTA的功能在很多时候推送的时候应有了比较高的完成度。举个例子,比如2019年6月11日,小鹏更新了透明底盘功能,如果用过G3这个功能的小伙伴会发现,这个影响优化的还算不错,车辆周边基本上没有出现太多的形变。

而在更晚以后更新该功能的其他品牌产品,甚至在OTA之后,表现是这样(目前已全面优化)。

这个也就很容易去理解了,很多功能在开发之初就有了比较高的完成度,相当于一次性解决了“有”到“好”的问题,那么后续相应的优化也少了很多。

这里实际上还有一个例子,比如P5的城市NGP,在还没有交付前,很多细节已经抠了很多轮,甚至连仪表盘交互多做的非常好了,具体可以看看这篇:

P5的城市NGP仪表盘交互

最后说说维系周期短。

这也是很多鹏友所吐槽的,比如G3更新的维系情况大致如下:

19年每月更新一次,20年每季度更新一次,21年半年更新一次,22年基本停滞

又比如P7从20年开始交付,更新维系的周期大致如下:

20年双月更新一次,21年四个月更新一次,22年半年更新一次,后续更新并不明确

这个问题我个人理解主要还是小鹏的产品比较繁杂的问题,从G3到G3+新大屏再到G3i,包括P7的3.0和2.5版本,再到P5又变了8155和激光雷达新版本,甚至到了G9硬件全部升级。

可以说,每一次产品的升级,都带来硬件的改变和软件的迭代,这造成了有超多版本的软件需要同时维系和开发,在这个情况下,纵然小鹏拥有全国最大的软件团队,但是分一分之后,明显力量就分散了。更加遇到比如现在全公司都在全力以赴攻关G9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

这也是我在乌龙柠檬茶鹏友下面留言所说的“向前奔跑和保持平衡”的观点,可以看出小鹏在非常努力的向前推动技术发展,但是如何保持其平衡是很大的挑战。这里还有一些话题,放到下面的“产品规划”里去说。

二、充电体系的问题

先来给大家聊聊小鹏充电站发展的变化,实际上在早期,小鹏实际上是推动过一段时间充电站发展的,当时还有过相关宣传,要建设多少充电站的,而且还给早期的用户推送过五年内充电半折的权益卡。

但是后期,出于种种原因,自营充电体系的建设被停滞了,取而代之的发展了部分第三方的合作充电站作为代替。不过,在该体系建设一段时间以后,小鹏又重新回到自营建设的道路上来,并且加大了投入,以“全新小鹏超充”的视觉体系为切入,开始全新一轮的超充自营体系建设,这可能是考虑到后续要上800V平台有关系了,毕竟第三方无法满足800V的还比较多。

充电体系取消第三方。这个趋势是必然的,毕竟都自己开始做超充了,必然要取消第三方的超充,毕竟成本不一样了,明明有自营的超充,肯定要把用户向自营去引流。而大家反应比较多的自营位置不如第三方方便,这里感觉还是因为成本的原因

从这几年小鹏的财报可以看出,小鹏的利润并不高,并且持续收到挑战,相信在小鹏内部压缩成本必然是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那么充电事业部门必然要把有限的预算都用到最重要的S4超充的建设中来。何小鹏本人在G9的发布中也说过“我们控制了一段时间充电站点的发布”,随着新一代充电站的布局,相信这个问题会有明显的改善。

但是聊点个人的观点,我一直觉得尽量有可能的话还是要上家充,主要还是因为充电站场景变化会比较多,尤其是现在综合体开始明白充电站对于吸引客流的重要性,对于停车场充电站品牌实际上会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情形,曾经亲历两年内同一个商场变化了三个品牌的超充,虽然有协议,但是变化还是有可能的。

三、售后的问题

售后的问题不仅仅小鹏,所有新势力都普遍的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在可见的一段时间内,这样的体验预计不会得到本质的好转。

这主要还是因为销售的暴增和售后能力的增长速度差异太远。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一个十八线小城的销量很快都要毕竟200-300辆/月,在这个情况下,1-2个售后服务中心,实在是难以支撑这个售后服务的需求。

然后这个问题还带来次生问题,因为需求无法满足,所以扩大服务,那么就要招更多的人,新招的人必然能力无法到位,尤其是为了面临需求激增而一下子招了很多人,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能力不到位,其实就是核心的服务资源被稀释的问题。

这个问题后面还会带来更新的问题,就是客群向上的带来的体验差异的问题,站在G9的定位和区间,以及准备提供的相应服务来说,和早期的G3可能有了一定差异,但如何在一个体系下做好这样的差别化服务,可能是一个挺大的挑战。毕竟40W的客户和15W的客户之间的需求和应对方式还是有一定的不同(纯商业角度讨论,并非有任何不平等的观点存在)。

在我个人的理解里,这个问题只有依靠技术进步和时间来解决了。

四、产品规划的问题

聊一聊自己的看法,也许有所不同,供大家参考:

小鹏是一家科技公司

首先,理解小鹏的产品规划,应该要理解小鹏给自己的定位,我认为小鹏首先是一家科技公司

小鹏是一家科技公司。_动态_新出行

举个例子说明规划的区别

在理解这个的基础上,就可以理解小鹏的产品为什么会有断裂,因为小鹏更在乎的是用【 更合适 】的成本推动技术的落地。说到这个问题,就像乌龙柠檬茶列举的蔚来,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对比例子。

用做菜来举个例子

蔚来的思路大概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我有没有想好,后面的菜要怎么去做,食材要怎么去利用,我现在把能买到最好的食材都买到,具体怎么用后面边做边想。

小鹏的思路大概可以这样理解:我已经想好了这道菜做成什么样,按照我的目的,我选择符合我要求的食材就可以了。后面的有了新的变化,我再重新选材做新菜。

蔚来这样的优点十分明显,就是硬件冗余大,平台一致性高,但是问题在于贵,技术迭代速度可能和硬件发展速度无法保持一致。

小鹏这样的优点也很明显,就是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好的功能,比如在18年的时候买EQ4的芯片首发,其代价是相当惊人的,但是G3用上的MPC2就不一样了,价格已经是大路货了,而且可以更早的交付LCC甚至ALC功能。P7上也是一样,用自研+供应商的联合方案,有利于技术进步和体验落地,远远比等更大算力芯片和激光雷达体验要快很多,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在NT1.0和NT2.0之间多了一代技术架构。这样的缺点也明显,就是可进化的空间比较少。

这里还有一个理解,就是站在用户角度,产品体验周期来说:

蔚来ES6顶配大约50W

P7标准续航大约25W+G9预计35W=60W

从相同价位的全生命周期的体验来看,如果选择第二种方案,可能体验上会稍微更新一点,其核心优势在于及时更新了当时更好用的硬件,毕竟“软件定义汽车,硬件定义软件”。

实际上,小鹏的规划是一直存在的,就是锚定自动驾驶技术去发展,其他的更多产品都是载体,但无疑从G9上来看,这个方向也在不断的调整,比如车辆中引入了更多的豪华和舒适性配置,开始更多的补足原先的短板,并在智能之外,对其他方面开始发力。但选择小鹏,就一定要认定智能的标签,我觉得这才是小鹏最长的长板。

比如:扶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五、饼和信任度

这个问题应该归集到沟通上,设置包括上面OTA的部分,实际上都应该归集到沟通上,我理解小鹏和用户之间的沟通是不够通畅的

举个例子,小鹏APP上的社区内容基本上歌舞升平,好评如潮,但是其实多看了几篇就会觉得内容还是比较单一,车友之间讨论问题,沟通使用心得的内容还是比较少。分享快乐是没问题,但是太过了就会给大家觉得很虚,毕竟能买智能汽车的用户不再是简单的小孩子了。

在有问题的帖子下,机器人客服上来留言"谢谢你,我知道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在这样的沟通效率下,势必用户到后期就没有沟通的欲望了,因为“说了也白说”。

类似的例子还有OTA,就像上面说到的一样,其实小鹏每次更新的内容非常多,但是小鹏应该从来没有提供过类似蔚来workshop那样的解读会,把更新的内容详细去解读,让大家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不仅仅知道怎么玩,还让你知道为什么这么设计,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实际上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更能理解这个场景的设计。

包括乌龙柠檬茶说到的修改条款,我也一直表示不理解,无论是否基于国家强制或者各种其他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还是应该告知大家一声,打个招呼没什么不好,相反悄悄去改是必然要被发现的,到时候再花代价去平息,多花资源还没有效果。

互联网时代,更多的沟通,更真诚的交互,应该是提升形象的不二法门,说对了鼓掌,说错了道歉,没什么大不了的,反而还会增加用户的亲切感。

六、鹏友活动

这个希望理解吧,毕竟销售总是要弄点资源促销的,大家都要吃饭。实际上,你买车前后也感受了一把活动,更多的可能这个规则也在向后延续吧。

我一直在提倡,鹏友活动是个很好的平台,但如果按照薅羊毛方向去发展,永远都不会满意,因为参加不到的人必然不开心,实际上适当收取成本费用反而是促进健康发展的必要逻辑,可以用积分嘛。

另外一点,不同的企业核心定位不同,可能没法做到面面聚到,这个也是大家选择购车前可以考虑的一点。人无完人,车无完车,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最适合你的产品

啰啰嗦嗦写了四千字,聊聊心里的感受吧,也许很多人说我是鹏吹,实际上我和小鹏没有更多的利益关系。我自己也没想到一台小鹏改变了我生活的很多方面,让我在小米之后更深刻的理解好的产品对人生活的影响力,没有感情是不可能的,既然情由心生,就让笔随心走吧。

以上纯属个人体会,不代表任何意见或者劝导或者鼓吹,我一直觉得企业和用户其实是交互共赢的关系,完全没有必要非黑即白,选择站队。各位小伙伴们就当看了一乐,切勿在意。

当然,G9还是一定要聊的,带大家在用户视角下,看不一样的G9,SOON……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