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先生

飞机先生
中秋限定勋章
中秋限定勋章

中秋限定勋章,盲盒抽奖中获得

1周年勋章
1周年勋章

使用新出行1周年啦!

端午节限定勋章
端午节限定勋章

2022年端午限定勋章,端午期间签到即可获得。

新出行认证:新出行主编

简介:可微信可电联,72小时为新出行用户服务。

关注26 粉丝2863 获赞34736

  • 创作成就
  • 最新
  • 动态
  • 文章
  • 视频
  • 点评
  • 闲置
  • 投票
  • 个人信息
  • 门店优惠
  • 全部
  • 动态· {{circleNum.ins_num}}
  • 文章· {{circleNum.article_num}}
  • 视频· {{circleNum.video_num}}
  • 点评· {{circleNum.remark_num}}
  • 闲置· {{circleNum.sale_num}}
  • 全部
  • {{item.name}}·{{item.contentNum}}

优惠活动

抵扣券

权益礼包

和大家浅聊小米 1000W Clips 的开箱体验! 这次小米一次性从 300W 直接跨度到 1000W Clips 的升级,这里最为简单的理解是数据量级的提升,也直接影响了系统的体验。这次备案结束后基本上 7 月交付,用户就可以交付即用,SU7 用户到时候也能同步升级。 上次在北京比较深度的开了新版本,刚好和大家聊聊几个体验: 一、最直接的体感优化。 对于 YU7 来说这次最为直接的变化就是控制的舒适性。之前 SU7 的底盘控制其实也很不错,但感觉有点“性能”,其实有时候可能不是系统没做好,只是信号到制动系统后,再传递到我们上车身,几次传递很难达到最优的舒适表现。 这次最大的变化是来到 YU7 后,系统可以通过电机产生反向扭矩来实现减速,相比过去独立的刹车系统,需要多个信号传递再到最终刹车的效果,无论是精准度还是控制线性都有明显差别。 而且上次视频和大家聊的,YU7 的底盘本身有更倾向于舒适性能的调教,感受会更加强烈。 比如我们过去从 2-3km/h 减速到 0km/h,车身总会顿一下,或者嘎达一下,现在不会有。还有如果我们把刹车周期画一个曲线,过去曲线上不同阶段会有重刹、突然顿杀点,现在这条曲线可能非常稳定,弧线平稳,特别是末端到 0km/h 体感更弱。 二、策略上的提升。 除了制动的优化,但是传递到我们屁股上的舒适肯定不仅仅只是依赖于制动这个效果。 我觉得整体上看,1000W Clips 最为核心还是策略的提升。 举几个我们比较常见的例子,例如我们常见的: 1、红绿灯前的近距离加塞,这种加塞最难受就是前向因为红灯没有空间,对方加塞一半会直接刹停。 过去我们看这类场景最好的感受就是能识别就够了,但现在 YU7 会做提前先做防御性减速,直到被加塞车辆逼停后,YU7 末端减速发挥作用,舒适刹停。 2、还有我们还遇到一个黄红灯切换,前车车辆避让不及紧急刹停,我们提前减速跟车也做了舒适刹停。 3、还有北京最左侧车道直行车道突然有掉头的豁口。我们遇到快速的前车突然有明显刹车动作准备掉头,这里 YU7 的响应延迟非常低,先做了一把强制动,判断前车开始掉头,YU7的刹车非常明显呈现梯度的放缓,而且这里下降的非常线性,越来越慢,刹到零界点开始稳定在 2km/h 蠕行,前车驶离后,系统又快速起步。 4、还有前方有慢速横穿的行人等,系统的制动点明显比过去会更早,我预估有提前1-2s的空间,处理策略和上面一致。 总的说是 YU7 的防御性减速的周期比过去更长,明显刹车响应的时机和场景直接强关联,过去感觉是场景和制动系统有前后响应,特别有时候场景复杂了后,可能多个信号前后累积,容易出现反复加减速、顿刹等。现在防御性策略更好一些,刹车周期更长,传递到车身的减速感会更弱。 三、小路和大路,体验有差异。 体验下来,感觉 YU7 的小路体验升级是最为明显的。也就是只有单行道或者只有对向两车道,这种场景体验最强。 我们窄路还有遇到会车场景,这点系统明显比过去更为“激进”,会尝试先获得路权。其次还有两轮车的绕行能力,北京可能有些车道宽度比较大,系统可以比较灵活做绕行空间,这点小路表现也很不错。 还有小路上有很多没有划线,就是一个超宽车道,和对向车共用,这里系统的选路和绕行逻辑表现也很好。最后是有对向车道的车辆离我们太近,压迫我们的时候,YU7 这个版本表现也很好,基本没有压迫感,系统会做防御性避让。 小路反而是这个版本中最能突出强博弈、强效率同时有防御性驾驶能力的场景,也不会让你失去安心感,但同时获得强效率的体验。 当然来到大路上有复杂交通或者无保护路口时候,系统表现有些差异。 在多个方向的博弈中,我们在无保护的十字路口中,有各个方向的两轮车或者其他车辆,系统的起步效率就会明显感受到延迟,找机会钻空的动机很弱。明显感受系统想等目标物都驶离才起步,这时候会有想介入加速踏板的冲动,在解决多维度的复杂博弈上,这个版本还是偏向保守性。 四、高速基本上天花板级的体验。 这次我们往返有 400km 的高速体验,这次因为切换无图,所以基本上解决了过去短板的降级问题。 其次 YU7 的制动舒适性和车辆 NVH 在高速非常非常出色,相比 SU7 完全不同。而1000W Clips 的投喂后在变道策略、施工场景稳定性还有博弈上感觉有提升。特别是博弈场景,老司机了许多,先占道抢一半车道,再根据后向空间完成变道。 而且这个博弈时机介入的更早,整个加减速的周期更长,会更舒服。 小米过去高速的变道策略很不错,这个版本依旧继承下来,有拥堵的时候体验起来比较爽,左右车道都是变道范围。 可能也是因为 PHUD 的问题,这次 SR 可以直接投射在 PHUD 的主驾屏上,这点体验真的不错。 这次作为 1000W Clips 大版本的提升,总的来说惊喜感还是非常强,特别是舒适性、防御性策略以及选路能力的提升。但我觉得这个版本的主基调还是「安全」为主,明显感受有些场景上博弈能力会收敛一些,但也有出彩的部分。 小米不到两年时间,城区的能力我觉得大家也需要给一些时间,或者有一些预期管理。从客观维度讲,我觉得 1000W Clips 不到两年时间进化到如今的体验,已经超过我原先的预期,而且从进化节奏看,小米后续的节奏会明显加快。 和大家先分享这么多,后续视频中再和大家详细展开!

飞机先生 点赞 5 评论 3

有点在洛杉矶的味道{:大笑02:}

飞机先生 点赞 2

大家喜欢这个新颜色吗?{:大笑02:}

6
飞机先生 点赞 4 评论 5

云见Insight 和魏斌总聊了小鹏对图灵芯片的一些思考,很有参考性: 1、小鹏选择保留高通的芯片,是因为更好适配安卓的应用生态。 图灵芯片目前基于的是 Linux 系统,适配座舱应用的成本很高,且做不出差异化,所以图灵会更聚焦 AI 能力。而且从长期看,高通的芯片会保留。 2、现在图灵芯片的主要跑的是 VLM 模型为主,是一个百亿参数级别的(几十B级),目前高通只能跑 1B 到 3B 左右。 单个图灵芯片大概 700 Tops ,基本能用满。核心是可以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 AI 能力,推理用户的潜在需求,更加拟人化。 3、相比目前行业内的方案,小鹏的优势在于可以把多模态信息完整部署在车端,其他家有类似方案,但是多模态融合并不彻底,且部署在云端。 4、目前 VLM 模型在云端的参数量也有 72B,只是训练数据和方法与 VLA 模型不同。在车端,座舱实时性的要求没有智能驾驶那么高,模型的参数量会更大一些。VLM 模型整合了语言和声音、图像等多模态信息。 5、在训练上,VLM 的模型在云端训练后,可以通过 “模型蒸馏” 后再部署到车端。和目前小鹏的辅助驾驶基座大模型一致。 目前有 10 EFlops 算力在云端搭建了一个 “模型工厂”,训练世界基座模型,座舱的 VLM 和智驾的 VLA 只是业务不同、数据不同和训练方式不同。 6、VLM+VLA 在小鹏的理解上。智驾(VLA)需要对外界实时变化做出及时高效的响应。而舱内(VLM)用户需求场景里面,不需要那么高的实时性,但是场景的复杂度更高。这两块业务会长期并行。 7、预期今年下半年晚些时候拿到的小鹏汽车,整个座舱体验会跟现有车形成代际差。

飞机先生 点赞 5 评论 3

小米YU7这配色的轮毂,好像第一次见?

飞机先生 点赞 10 评论 7

元戎的同学们很卷,周末被拉出来体验最新一版的软件。 这一版本明显感受稳定性和安全性迎来明显提升,亮点能力有变道、绕行轨迹的优化以及控制舒适上的提升,过去制动时机有些延迟,现在也优化了。 特别是很多选路、选道的端味保留,这也是元戎原有的特色能力。 越来越觉得辅助驾驶的体验提升越来越没有捷径。效率开发除了需要方法论,也需要更强的组织管理和工程积累,在整一个体系下跑的快才能真的快。作为独立的技术型公司,元戎更加验证了这一点。 突然发现 NOA 如果在近距离博弈的时候,这时候如果弹出 360,有种安心感突然爆棚的感觉{:大笑02:}

飞机先生 点赞 2

看到@栗子同学 聊到乐道的轮毂,说实话我也觉得这次L90 L80轮毂造型差异有点过大,可能更侧重能耗。但大家最后应该选多辐的比较多吧?

飞机先生 点赞 6 评论 12

没想到吧!吉利睿蓝申报了一款换电式增程混动版本{:狗头02:}

飞机先生 点赞 5 评论 5

另一台 5.2 米级的大六座SUV的选择,吉利银河M9。 这次上新一代EMP超级电混,元戎 NOA 辅助驾驶能力,还有这次会升级全新一代 Flyme Auto 。 综合家用空间、舒适和智能科技,最具性价比的一台六座 9 系,没有之一了!

4
飞机先生 点赞 3 评论 10

有单电机!理想 i6 也申报了。 这次共有后驱和四驱版本,理想迎来第一个非四驱版本。 动力:250kW/400kW。 车身尺寸:4950/1935/1655mm,轴距3000mm 电池类型:单电机(欣旺达磷酸铁锂)/双电机(宁德磷酸铁锂),全系列5C能力。

6
飞机先生 点赞 3 评论 4

蔚来三代ES8来了 造型有变化! 这次车长来到了 5280mm(二代:5099),轴距来3130mm(二代:3070)。明显尺寸加长,第二第三排空间优化应该比较明显。 明显前脸全新的大灯组,double dash的灯腔也变大了。后尾灯有更大变化,迎来最新的贯穿尾灯,尾灯末端可以看到两个新灯组,更厚 3D 立体感很强。 辅助驾驶也来到 NT3 的水平,神玑芯片和侧向补盲激光雷达,以及4D毫米波。

4
飞机先生 点赞 6 评论 4

来到珠海魅族聊一个重要的系统。回看大吉利和 Flyme 的成功,有几个有意思的思考: 1、这是作为车企内部体系下的团队无法比拟的。车机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还是作为一个汽车的附属产品,出来的效果完全不同。 2、其次从一个单点功能的体验再到背后体系化研发,都有标准。 好的交互体验不是按照研发者喜欢什么风格决定,或者某个管理层喜欢什么风格就造什么风格。每次交流发现,大家都有严苛的标准为产品体验负责,大家都是遵循这样的标准下做事,为这样的标准负责。 3、研发需要有延续性,第一代要做什么,再到第二代优化什么,这在Flyme上已经相当成熟。 有好的延续性才有平台化的可能,大吉利上百万台的体量,更需要深刻的考量。如果作为单点单个品牌、多个系统同时开发,反而很难破圈。所以很多传统车企的智驾破圈之难,也是类似。 4、Flyme Auto 产品体验。 有独一无二的审美,有软硬体系化的优化能力,还有差异化的产品定义,带来超过预期的用户产品体验。比如 Flyme Auto 的小窗、多桌面、如然空调、Aicy 语音、Flyme Link,大家慢慢熟知,在最近两年,也得到充分的市场验证和用户认可。

飞机先生 点赞 7 评论 17
你已将对方拉黑,无法查看其主页内容
由于用户设置,你无法查看其主页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试试换一个关键词搜索吧
已加载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