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小鹏的第二品牌疑团?》 昨天小鹏发财报了,会后何小鹏也参加了专访,回答了一些问题,和以前的太极不一样的是,昨晚的何小鹏比较清晰的确认了一些事情,也引发了我的一些疑问,今天想和新出行小鹏社区的朋友聊聊这个话题: 1:正式明确了mona不是一个车型或者系列,而是一个小鹏的第二品牌。 而且这个品牌一开始借用小鹏的渠道,未来还会自建全新的渠道。这个有点吃惊,之前以为MONA最多是一个车系,哪怕用一个不一样的LOGO,但还是小鹏品牌下,至少渠道是统一的,最多分网。 但现在看来,完全是类似乐道之于蔚来,是一个全新的品牌。而且这个品牌北京车展发布,估计到时候也会公布这台车的外观,然后几个月后上市。而且也不是大家预计的滴滴包销为主,而是TO C市场为先。 2:这个品牌策略个人没太看懂。 小鹏本身其实并不是一个中高端品牌,他的主力还是在20万左右的价位,哪怕出了X9后,整体的品牌调性和基盘,还是年轻和性价比路线。这样一个品牌覆盖10-15万左右是完全可以且应该的,甚至以后智能化边际效应逐渐递减后,10-20万的价位,我觉得应该是小鹏的一个主力区间。 从渠道来考虑,小鹏最难的是这个,现在400多家渠道,本身就经营得很吃力和困难,木星计划后,直营转代理,本身就是为了减少渠道成本带来的压力,现在又要建设另外一个全新的网络,困难可想而知。 3:有人说乐道能做,为啥MONA不能? 蔚来和小鹏的情况完全不同,蔚来的品牌本身就处于40左右的价位,而且以后产品更迭后会继续走高,把30万左右的产品逐渐留给乐道品牌,这个定位是清晰且可行的,而且哪怕是这样的蔚来,乐道全新的渠道准备和销售,都默默的进行了2-3年的准备了,包括产品。 MONA现在从滴滴手里接手过来后,也就这点时间,重心在智能化上车的赋能上,10-15万的用户对智能化的溢价,基本上很难接受,在短期内。虽然纯视觉可以降低很多的智能化成本,但和比亚迪在一个区间竞争,短期支撑一个全新的品牌,我非常不乐观。 4:MONA这个产品滴滴其实在疫情期间一直断断续续在做,中间有一次本来我也是要去做这个项目的保密评审的,当年叫达芬奇项目,但由于疫情的问题,最终取消了。车型大家看谍照基本可以看到,这个区间里,埃安和比亚迪都很强,而且他们都还有比较强的对公业务在帮助支撑,滴滴可以包销,但同一台车,如果滴滴多了,TO C业务怎么开展?哪怕这台车对小鹏的开发成本很低,那也要有销量才能支撑一个全新品牌的开拓。一台三厢纯电,几乎对于这个10-15万插混价格卷到死的区间来说,优势我觉得并不大,大家并不会为一个智能化好一些的产品溢价很多,更何况,其他几家在智能座舱上也并不差。 现在看来,F57的项目要到6月左右才会亮相了,估计上市要到9月份,也就意味着长达半年多到9个月的时间,小鹏品牌是没有新车能帮到销量的,这个我觉得是另外一个隐忧。 X9的销量再提高,量也是有限的。 接下来3年,10多款全新车型,加上海外车型,会达到30多款车的销售规模! 这个也非常震惊,感觉真的很像长城的思路了,不仅要分品牌,小鹏品牌也肯定要分网了,但未来的智能电动车领域,还会是多生孩子好打架吗?爆款必胜的思路似乎渐渐成为主流,小鹏本身捉襟见肘的设计能力分散到这么多车型,能做好吗? 接下来的答案,只能交给时间,只期望何小鹏的内心,已经有了笃定的回答!
最后编辑于 · 03-20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