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机系统的3个特点】好马配好鞍,这两年智能汽车兴起,大家最怕的就是好屏幕配上了卡顿的系统。对小米汽车,大家完全没有这种担心,因为这是小米的老本行,也是它的强项。 发布会上讲的几个车机体验,放到任何一个车企都可以大吹特吹,但对手机企业来说只能说平平无奇了。目前智能手机企业进入汽车的有三个,分别是华为、小米和魅族。在吉利系内,用户都呼吁自己的车型感觉上魅族系统,这就体现了智能手机在车机体验能力上的碾压。 咱们来看一下这几个“平平无奇”的体验。 一是柔性框架、自由调整大小。看似一个小功能,实现是一个大问题。与平板的设计逻辑不同,驾驶员在开车的时候,平板左右侧的内容权重是不一样的(左>右),而且注意力不能全部集中在平板上,操作起来也不能完全腾出手来。因此,用户关于系统页面布局的争论就非常多。 柔性框架、自由调整大小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要做得好也没那么容易,智能汽车领域比较出名的小鹏汽车,也是要到2024年的全新一代天玑系统才能实现这一功能,而且目测似乎没有小米汽车的功能强。 二是手车互联。也有一些车企与手机企业合作实现了这样的功能,比如蔚来自己造NioPhone,飞凡F7与小米/vivo/oppo互联、吉利与魅族互联,但它们各有各的问题:NioPhone、魅族的销量很低,飞凡F7的销量很低。小米手机的销量很高,大家也相信小米汽车的销量也不错,这样大家就愿意为它们做开发与适配 —— 所谓生态,不能有短板。 我也很开心的,2023年我买了2个小米13U手机,现在看来可以派上新用场了!此外,还有一个细节,小米手机的页面登上车机之后,还能无缝变成车机卡片,这种效果在主观上给人一种彻底互联的感觉。 第三就是无缝流畅体验。小米车机做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车外到车内、从导航到车控、从晴天到雨雪环境,车子的视角的切换就像高级显卡打3D大作一样,实现了无缝切换的流畅感。 从车企的角度来看,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搞个工程师团队优化吗?确实也有车企这么做了,优化资源占用与调度,比最初的卡顿是好了很多,但就是没有手机企业做得好。 其实这也是大有学问的环节,“人眼看到的卡顿”、“人脑感知的卡顿”和“实际帧数的高低”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手眼脑的人机工程问题也是需要积累大量经验的,这方面确实是小米这样的智能手机出身的企业更占优势。 除了优化经验丰富之外,绝对的硬件水平也有要求。小米SU7直接就用上了旗舰芯片8295,保证每个屏幕的效果丝滑流畅。雷军发布会上曾说,晚有晚的好处,直接用上8295应该也属于“晚的好处”之一,车机硬件水平的上升,让小米在座舱方面的优势更容易发挥。#新能源大牛说##小米汽车##微博新知#
  • 全部评论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