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半年的上海车展,智己发布了自己的智能座舱概念——全程AI舱。年中的时候,我自己的智己L7也成功OTA,系统更新到IMOS 2.2.0。今天就从全程AI舱概念聊起,探讨下智己这个品牌对自己用户及产品的思考。

智己的全称AI舱,核心亮点包括以下三个:
一屏余光感知Glance Sense; 一键场景代驾One-Touch iAD; 一路刷爆体验Shua;
简单展开来说:
一屏余光感知 Glance Sense 核心包含三个场景,分别为:(1)A柱盲区智能影像系统;(2)侧后盲区智能影像系统;(3)后视智能影像系统;
这三个功能,核心产品逻辑,都是进一步挖掘当下汽车强大的智能驾驶相关硬件功能,提升智能座舱交互体验感受。近些年智能驾驶进一步普及,汽车遍布车身外围的摄像头,各种雷达已经是常态。因此市售主流智能汽车,都可以提供诸如L2或者L2.5的智能驾驶功能,以及车侧盲区告警,低速360°环视影像等功能。众多汽车厂商和汽车媒体共同完成了对消费者认知教育。但显然智己并不满足于仅仅止步于提供这些基础的智驾智舱功能。
我尝试代入复原智己产品经理的思考过程。

当用户日常驾驶汽车出行时,高架和高速上,可以使用NOA或者ACC巡航。当遇到前车cut in时,FCW会工作。当变道时侧向来车,RCTA和RCTB会工作。这些功能本身的实现,对于绝大多数现代智能汽车来说,已经基本不构成问题。但市面绝大多数的智能汽车,在完成以上操作指令的时候,给到驾乘人员的反馈是很少的。有的是车内报警声提醒,有的是主驾屏幕相应功能的图标闪烁。从实际体验下来,无论是车内告警音,还是显示屏图标闪烁,对于普通驾乘人员都不够友好。据我观察,大多数驾驶员遇到以上告警提升时,都非常茫然,并无法第一瞬间了解车辆遇到了哪种突发情况。几次下来,大多数驾驶员就会选择关闭相应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用他们的话来说,“用这玩意干嘛,吵吵得太烦人,不如不用。”
显然智己的产品经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正如智己品牌所说:

完全自动驾驶将是汽车智能化的必然“终局”,但在未来3 -10 年内,人机共架仍将长期存在。以智驾技术赋能人类驾驶,才具有真正的用户价值。
这句智己品牌的官方描述,其实就是智己汽车“全程AI舱”的思考原点。
智己的解决方案是,利用车外已有的众多摄像头和雷达,和车内巨大的贯穿驾驶屏幕。在最醒目的位置,用最融合于车机IMOS的形式,把智驾过程中,需要驾驶员知晓和判断的内容,第一时间投放展示出来。
如A柱盲区智能影像系统。无论是智驾还是人控状态下,A柱盲区行人或者障碍,都是出现交通事故的高频场景。智己尝试在主驾屏幕的最左侧,用橙色边条闪烁提醒驾驶员,同步用小窗展示A柱盲区内的行人或障碍物。因为转向时,驾驶员的视线自然向左偏转,最左侧的橙色闪烁第一时间就会被驾驶眼睛捕捉到。而如果在自动辅助驾驶状态下,车辆外部传感器捕捉到A柱盲区行人,必然会采取减速制动的操作,此时驾驶员第一时间就可以从主驾视角了解到实时场景,就完全不会因为车辆的制动减速感到惊慌。


侧后盲区智能影像系统同理,市面上常见的汽车产品,RCTA触发时,一般只会闪烁外后视镜上或者车内的相应小图案,很容易被忽视。智己直接在侧后来车的对应屏幕位置,小窗显示真实来车影像,同时配合对应方向的屏幕边条橙色闪动。同样刚好迎合驾驶员正在转动的视线,一气呵成。


后视智能影像系统,原理同上。
相比一屏余光感知系统,一键场景代驾 One-Touch iAD则是专注解决城区高频用车痛点场景。
现代人都知道,城市停车老大难的三个场景:断头路,侧方停车和狭小车位。我老爸,老司机了,前一阵来我家玩儿,开着我的giulia出门,路边停车把轮毂刮花了。
智己一键代价三个典型功能,就是针对以上三个用车场景。
1、一键寻迹:

2、一键脱困:

3、一键贴边:

而全程AI舱的第三点功能,一路刷爆体验 Shua,是智己对于智己车主圈层的深度拓展,尝试建立自己的用户社交圈。

智己全程AI舱的产品思考,不可以说不深刻,实际上手体验也确实足够贴心。但这些功能点也有天然的短板,即在社交时代,这些功能不够话题性。功能很细节,但无法用一个词或者一个短句传播。且全程AI舱所包含的功能场景无法成为各平台koc谈资,因为远达不到社交的“暴论”“标题党”要求。
而回看智己的各款产品,这个特点贯穿了始终。产品打磨地够成熟,但产品点不够聚焦,社交传播时无法形成爆点,故而限制了终端影响力的扩张。
某种意义上,这是智己的优点,因为用车的车主普遍比较满意。但从品牌销售端来说,自然就是短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