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发布会当晚小定7月最后一天最后一刻转大定的准车主,过程中一直在新出行L9社区和大定群里看大家转发/发表的各种信息和评论,一直没有任何分享,今天也集中谈几点感受,也是一种交流和社区贡献,虽然有一些话题早就是陈年老话题:
1、先说产品定位:
虽然实际交付后的行驶品质和耐久性怎样还不得而知,但仅就目前能了解到的信息、能看到的实车和试驾情况来看,这部车我觉得整体还是非常非常有竞争力的。
一是定位,极为清晰,这个说起来容易,貌似都有自己定位,但实际上,能有这么清晰的产品定位并切实围绕这个定位来展开产品设计和权衡取舍的产品并不多见;
二是错位,极为精准,无论是奶爸群体,或者喜欢舒适性大车的人群,在这个价位,确实是没有可以探讨对比的第二选择,而且确实你有500万的预算(但并不认同这个宣传语,这个后面说),但如果很在意一些最新的科技配置和比较人性化的座舱交互,貌似也是没有太多选择。
因此,因为这样的定位和错位,这款产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肯定是不愁卖的,起码同价位里不会差。经济大环境之类的影响(毕竟也不便宜),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也是作为奶爸的我选择L9的主要原因。
2、再从个人角度说几点对产品细节的看法:
大部分的设计和配置我认为都是很棒的,这个不缺乏夸奖了,我就省略了。觉得有提升空间或不满意的几个点,相对是比较个人化的。
一是视觉层面的,之前一直跟多数人一样觉得钱脸不好看,看实车后,尤其是看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还是可以的,起码我不觉得比one的前脸差(往后几年看会更符合潮流更耐看),但我打分的话,70-75分吧,还是有提升空间,在大灯组和进气格栅的处理上,如果更有想法和更特别一些,应该会更看好更有特色一些;二是中控台,简洁是好的,唯一的问题是中控和两侧门板之间,是缺乏过渡感和整体感的,无论是颜色,还是层次感,其实稍微加一个很简单的层次,然后双色处理一下,都会在视觉上提升很多,这不是什么高难度的事,没这么处理,其实挺不理解的。但视觉层面反正看久就好了,本身不是很核心的问题。
二是取消仪表盘,我当然也认为没什么问题,hud可以平替,甚至关掉,核心信息在方向盘小屏幕或中间屏幕上也可以看,毛豆3也只有中间一块屏幕呢。但比较理想的角度,其实我依然认为保留一个小的液晶仪表好一些,我个人的习惯,其实日常驾驶多数时间是不需要看仪表盘的,最高频的就是导航,所以hud是高级和趋势,但实际使用上,其实会一直在视野里,尤其是夜晚,还是略有干扰。所以仪表和hud都有,依然是一个让不同人有更多选择的配置。但也不是大问题。
三是车厢空间调节上,很多人说第二排可以完全放倒就好了,我也这么觉得,但相比之下,我更希望三排座椅可以有一段滑轨可以做一些前后调节。之前one没下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觉得满载的情况下后备箱太小,期待L9更大一些,但L9实际上空间基本加在了第三排。我们家个头基本都不是太高,如果第三排可以前后微调,那在东西多的时候,二三排稍微牺牲一点空间,是可以放下更多东西的,或有更灵动的使用。
主要是这几点,其他我觉得都挺好的,非要再说一个希望的话,就是冰箱的持续时间可以再多一点更好,可以通过自己设置维持个几天。
3、再说说品牌和营销:
本身这个不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而且自己也没有好为人师的意思,但一是我觉得比较可惜,二是因为还是有很多车主/准车主觉得有一些困扰,所以啰嗦两句,说点浅见。
首先,我觉得从中国汽车行业来看,哪怕李想本身是做汽车之家这类偏营销公司起家的,但形象依然是年轻不油腻的,是懂产品的,能被公认为产品经理的创业者不是很多,而是很少,各行各业多的是老板,逆袭也好,励志也罢,也未必能有产品经理的标签。但李想身上是有的,天才少年,年轻有为,懂产品,懂用户,也有务实的战略眼光和战略定力,再强化一下科技标签,以及积极推动中国电动/智能汽车的大叙事,是最有机会成为这个领域超级明星企业家的人。作为公司,理想汽车也是,很多人各种从技术领先性等维度不好看甚至损理想,但其实坚定先走增程路线,坚定走家庭定位,其实是一家极为务实的公司,这种务实无论外界怎么看,社会是会用钱投票的,one的销量就是证明,车主普遍认同度是很高的。然后从之前透露的产品排布来看,我觉得这家企业,在战略和风格上,是极度务实和审慎的,是有机会踩在正确的点上而逐步壮大起来的。所以我是很看好李想和理想的。
然后,说说我觉得非常可惜的地方。从一个最直接的角度来说,之前无论是在一些群里也好,还是身边一些朋友也好,大家有一个困扰,就是因为买了one或者订了L9,身边的人都觉得自己很傻,是韭菜,感到很无奈。我们当然可以说,不要在意,让他们说去吧,但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全不在意的,起码是很破坏心情的,就算没有依靠豪车衬托的想法,起码也不希望听到这样的劝告和评价。这个其实理想是有责任的,比如没有把为何选择增程以及怎么理解增城做足够的说服(虽然有点难,但是必要的),比如one早期的一些问题玩文字游戏文过饰非(虽然其他企业也这么干),比如之前空悬的事回应很糟糕也不够有说服力,比如说500万内最好家用SUV,比如自己一直拉着X7和GLS去比较,爬个成佛坡也要拉上GLS比较……这些都是引发社会反感,让更多普通老百姓形成一种觉得你不可信、觉得你吹牛逼/割韭菜、觉得你就是会博眼球高流量等等各种负面观感的导火索和助推剂。每个企业都有人不喜欢,有人骂,这很正常,甚至也有蠢和坏的,都正常,但别自己不断在塑造社会负面认知上,不断留口实、加柴火。这么做,不止会伤害企业长线的品牌声誉,也会伤害选择自己的车主,他们会被称为被调侃的对象,他们会在一个饭桌上,被人懂不懂调侃一句,你这车500万内最好啊,哈哈……你会觉得人家是在夸你,让人觉得舒服有面么?
回到品牌层面来讲,千万别觉得说我是产品力说话,我不像隔壁蔚来侧重品牌,其实只要是一家企业就有自己的品牌,尤其是汽车企业,是大件或者说超大件产品,估计除了房子,汽车应该是家庭投入的第二大宗,L9是45万+了,对中国老百姓来讲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哪怕一线城市中产家庭,人家本身也是可以买BBA的中端产品。你可以不选择传统打造豪华标签路线,可以走非常淳朴的温情的品牌路线,但起码别让自己的品牌认知给用户带去不必要的负担。我本身也是BBA车主,无论是之前选BBA还是现在想换成L9,其实都不是特别在意品牌本身有什么尊荣感,但起码别让人觉得你傻,你被洗脑了(理论上选择大牌估计才是性价比最低的),买个车还得背负这些调侃(在意与否是自己的事)。其实理想,如果可以系统化梳理自己的品牌路线,然后跟坚定坚持自己的产品策略一些去坚持,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希望的,哪怕大家调侃的“抠厂”的认知,本身也不是负资产,如果你让大家知道,你在不必要的地方特别抠门(矿泉水都未必喝得上),但你在产品研发和打造上特别舍得花钱,把钱花在刀刃上,其实是现在科技企业越来越重要的精神,反而是有助于大家去认同企业里面和产品力的正向认知,然后什么500万内最好,罗永浩老师愿意讲就讲,不比X7、GLS、库里南差,让媒体自己去对比。你要让人感觉你的核心精力是在好好做产品,而不是在搞话题,起码台面上不应该这样。短期的热度是容易的,但热度不是品牌,品牌是需要一步一步去踏实积累的。
作为一家新创企业,做这么复杂的涉及一家人安全的产品,谦逊不仅是美德,也是构建信任的起点。自视甚高反而适得其反。本身产品很好,产品会说话,所以反而官方更应该谦逊,别浮夸。
最后,期待早日提到L9(订的是金外白内,预计9月提车),也希望通过第二款成功产品的打造,理想越做越好,用自己的务实思维,用自己的产品力,打开中国汽车产业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