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首页推荐
管理
Power Up Plan背后:蔚来的能量闭环
文章

昨天北京车展上,蔚来正式公布了 Power Up Plan 加电激励计划。

按照计划,蔚来将在热门旅行、休闲、商业目的地部署 20kW 目的地直流桩,形成覆盖全国的目的地充电网络。最终目标是在全国部署超过 3 万根目的地直流桩。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蔚来将给所有愿意共享资源,并且对蔚来用户免收服务费的合作伙伴进行总额 1 亿元的建设运营补贴,平均每根充电桩每年 1000 元,补贴 3 年。

蔚来布局目的地充电桩的逻辑是什么?充电桩、换电站、一键加电应该怎样平衡?北京车展媒体日下午,蔚来开了一场 workshop,蔚来汽车电源管理副总裁沈斐博士、加电 APP 负责人 CK 金崇奎和我们聊了聊以上话题。

蔚来的能量闭环

1. 场景出发

「外面有人问我说,你们为什么又有换电又有慢充又有快充,什么都要,‍我们其实出发点是用户体验」,沈斐在 workshop 的开场这样说。

沈斐表示用户最基本的场景是在常驻地充电,这个常驻地可以是家里也可以是办公室。

比如说办公楼里面布置一个充电桩,每天用户也可以在里面充起码 5 个小时。而无论蔚来有没有换电技术,它永远比不上车位上有一个桩方便。沈斐表示这是蔚来推出两款家充桩的关键考虑。

第二个基本场景则是跑起来之后,「当你外出的时候,就可以去蔚来超充桩,或者是换电」,沈斐表示移动场景中蔚来也能给你提供很好的工具。至于第三个场景,也就是用户完全不想,或者是不能充电,蔚来的一键加电也能满足这类需求。

2. 一些数字

Workshop 上,蔚来公布的家充桩安装率是「70%」。

至于常住地(家用快慢充)/DIY 充电(快充桩、加电 APP、换电站)/一键加电的比例,沈斐表示常住地目前占了 40% 左右,DIY 充电也占了超过 40%,一键加电则是 10%-20% 这样。

一键加电服务量目前已经超过了 40 万单,虽然补能总量占比较小,但沈斐认为它的重要性极高,「一年也就用那么几次,‍但是用这几次往往决定了他‍愿不愿意开这辆车。‍」

至于换电,截止至 9 月份蔚来一共铺设了 151 座换电站,累计换电次数超过 90 万。

3. Power Up Plan 的逻辑

沈斐在 workshop 上强调,20KW 充电桩的意义,在你停留 2-4 小时的场景下是非常巨大的。

「有人问我,‍现在外面有 60KW/100KW 的桩,为什么还要搞一个 20KW 的?实际上电动车主充电场景真的很多样化。如果说今天车没电了,专程出去充个电,‍肯定是功率越大越好,最好 5-10 分钟充满。‍但比如说来车展,我要呆 4 个小时,‍那么充一两个小时也挺好的。」

但如何提高目的地充电桩的利用效率,是蔚来面临的考验。

沈斐表示目前市面上目的地充电桩利用效率很低,「目前全国所有充电桩里面,20KW 的桩‍可能应该占了 40% 多,‍‍但是充电量可能只占个位数,大概就 7%。这‍是属于前两年跑马圈地的时候,圈了这样的方案,几乎没有人用。‍」

蔚来的解决方案首先是「形象」。

沈斐表示,蔚来充电桩在设计上下了很多功夫,比如外形非常有设计感,和蔚来用户整体形象吻合;其次是噪音极低,「散热方面我们做了很多设计」;最后是枪线设计,直到最后一个版本依然在对线材减重。

另外,沈斐还提到「今年是个好的时间点」。

他表示如果单纯想让一个目的地布置一个桩,他们可能会有很多的顾虑。但是现在 ‍6 万多蔚来用户会去帮他们做推荐,同时‍这些用户经常去的商家,他也会有动力来去做这件事情。

「另外他们装的桩,别的品牌的电动车我们也会去支持,‍那么这样就在整个行业生态里面形成一个良性的正常的循环」,沈斐这样总结。

4. 技术细节

Workshop 上,蔚来同时展示了支撑这一套循环的技术特点,包括 OSS高性能物联网、SHEILD 电池平台、ATHENA 智能仿真系统,以及 GRID 智能路径仿真系统。

沈斐介绍道,蔚来所有的充电环节,包括电池运营都是建立在这样一套叫做「Power Cloud」的云端系统之上。

其中 OSS 高性能物联网,指的是通过这个系统,蔚来可以掌握能源服务系统里面几乎所有的信息,‍‍比如说换电站里面有几块电池、然后每块电池充电量到底是多少、现在有没有车在换电、‍SOC 是什么样等。‍

SHELID 电池平台,指的是电池安全监控和生命周期评估,通过大数据阅读这块电池到底有没有隐患。‍

沈斐打了个比喻,如果将 100 块电池拉回来,甚至拆包做检查,其中 95 块肯定是有大大小小的隐患的。‍平台的作用是‍当电池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时候,就已经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电池安全性得到提升。‍

用他的原话说,这套检测系统「自己定位是做到了国际领先。」

ATHENA 智能仿真,指的是用户的车辆,还有交通状况,实时路况全部集成到一起分析。「比如说一键加电‍下单的时候怎么知道在这下单,专员什么时候来,把车开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还回来,用多长时间?‍等等这些。」

沈斐补充说目前的换电站选址,也是基于这套系统判断的。在场站投下去之前,‍蔚来可以知道投运以后大概量有多少,‍每年服务费收入大概有多少,能够帮助投资人做服务决策。‍

GRID 智能路线规划,指的是在 APP 里面,蔚来连接了全国 600 多家运营商的桩,然后基于此做的跨平台路径规划。‍

「‍比如说我从北京到上海开车,应该在哪儿停下来充电,‍‍用谁家的桩?蔚来的 APP 就是用的这么一套智能路径规划的系统,‍‍这个也是目前加电 APP 里面的核心的功能」,沈斐说。

加电 APP 的温度

前不久我们做过调查,数百位各品牌电动车主里面,有超过7成日常会使用蔚来的加电 APP 做路径规划。

今天的 workshop 里,加电 APP 和蔚来充电地图负责人金崇奎 CK 表示,加电实际上已经服务了超过 60 个品牌,他将这个 APP 形容为「温暖的社区」。

社区的形成首先要有凝聚力,加电 APP 的数据智能设计,是蔚来技术上服务社区用户的筹码。

加电 APP 其中一个一直以来的工作重心,都在于「资源信息接入」。CK 表示目前已经介入了超过 33 万个公共充电资源,覆盖了大部分城市。

他还强调了一点,33 万根桩里面,有 9 万多根,是用户和蔚来专员共同挖掘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在东北/西北/西南这些比较偏远,或者资源少的地方。‍

丰富的资源之上,是加电 APP 的「场景化推荐」。

CK 表示,场景化推荐背后,是‍他们对所有的资源做了画像,还有智能的升级。这里智能的升级,指的是这个资源到底好不好,‍‍还有分得很细的一些级别。

这些分级是基于对于资源实时状态,‍以及车的充电速度,以及用户向专员的反馈的‍信息,包括可用性/占位的情况等等,把它做得丰满的‍画像。

我们此前采访中,各位电动车主对加电 APP 的赞誉,主要来自路线规划功能。

CK 表示,绝大多数用户其实还是不敢开长途,对长途出行还是有‍担忧,其实就是怕麻烦。所以我们才专门为电动车出行长途出行,设计了一套路径规划系统。

这套路径规划系统结合了‍资源状况,续航情况,它结合了这辆车用户的‍喜好情况,也结合了‍‍路况。「说白了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车、不同的时候,告诉你去哪里充电,告诉你走哪条路,‍‍这个是我们路径规划背后的目的。」‍

至于技术的终极目标,CK 总结为 L1-L4,其中 L1 指的是人工加电、L2 是辅助人工加电、L3 是智能加电,最终的 L4,则是自动加电。

温度,是 CK 分享的最后一个点。

我们在调查加电 APP 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和舆论场内「腥风血雨」不一样,加电 APP 里面各个品牌的车主,为了「补能」这个行为紧密团结在一起。前不久加电一周年,特斯拉、比亚迪车主也会在 APP 上发来贺电。

CK 表示,他们已经累计了将近已经超过了 50 多万用户点评。

他说充电专员反馈的信息足够真实和专业,用户看到之后自然会更安心,心里就更有底,「有些用户是用了别的充电桩软件充电,但还是会回来评论。」

说起加电 APP 的社区,CK 认为社区其实是让用户来分享整个‍电动车生活的美好。「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到,就是电动车其实没有那么的‍焦虑,充电其实是一个美好的,然后能够让大家在里面能够互帮互助,能够让大家分享,比如说出行走的哪条路线,沿途充电是怎么充的,去哪里‍‍玩的等等。」

Q&A

Workshop 之后是问答环节,沈斐和金崇奎分享了更多意见和观点。

Q:换电站会不会对社会资源造成浪费?

沈:这个话题,我讲得不客气一点,我觉得换电站才是对社会资源最大的利用。

如果去看所有充电桩的单桩日充电量,‍‍是一个非常吓人的数字,非常低。这‍难道不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吗?

‍然后换电站像我们是全国平均像上海每个饭店像 1259 次,接近 60 单,每单 50 度电就是 3000 度电,三个车位一个车位,一天充 1000 度电,我觉得这个才对社会资源最大的利用。

Q:我觉得加电的搜索功能比较差,比如我去一个饭店,我会不知道怎么搜索,接下来会不会有相应的改进?

CK :加电 APP 其实一开始是我们从充电地图衍生出来的,‍面对所有的新能源车主。但换电站的信息只有蔚来用户在用,所以其他的关键信息会稍微弱化了一点,我们最近也在会‍逐步的去迭代去搜索去推进,能够把这些信息能够更加的优化展示出来,能够帮助到搜索各方面。‍

沈:其实充电地图,还有加电 APP,它们‍其实是同一个后台,‍只是前面大家看到的不一样。

加电其实还有小程序,‍微信一扫码就可以充电,可以用,只是用不同的触点。原来是因为我们在蔚来 APP 里面沉淀了很多别的品牌用户,他们在用我们的充电地图。‍那么他们会跟我们抱怨,‍他说我又不是蔚来汽车的用户,每次打开 APP 还比较慢等等。‍

‍后来我觉得,无非就是把那东西包装一下再加个壳,所以就做了个 APP。我们内部有些同事会在质疑,‍说蔚来汽车为什么要去做一个服务产品的 APP,那么到了这个时间点,我觉得我们其实更加有责任去帮助整个行业,帮助所有的电动汽车用户。‍

Q:二代换电站具体的规划?

沈:咱们就别立时间 flag 了哈哈,哪一天达到这个标准,我们就会去做,‍咱们用户还把我们在 2017 年讲 1000 多个站剪辑成了视频,在各个群里面传播。‍

‍我觉得更加明显的是什么?就是说我们非常坚定的认为换电的这条路子是对的,‍然后我们的用户也是非常喜欢这个环境,所以我们会非常坚定的去建设这个环境下。‍

‍至于说是什么时间,今年我们差不多平均是一周一个站,‍那么明年我们什么时候达到三天一个站,两天一个站一天一个站,‍‍我觉得等到那个点咱们自然就看到了。‍

具体的数据,我还是希望等到面世的时候说,比如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可能会多放一些电池,‍但到底是放 8 块还是放 10 块,还跟我们的设计,还有最近要做的验证相关。‍

‍如果说我一个小时服务 10 台车,那么对于 100 度的电池,因为单次的话电量平均怎么着也要接近70kWh‍对吧?‍‍那么 70 度电一个小时 10 次就意味充电功率要 700KW。‍

‍那么 700 个千瓦选址有没有困难?这些问题我们其实都在探索当中,‍

Q:怎么理解「加电 APP 是有温度的社区」?

CK:我们其实在背后我们团队内部,包括‍跟其他人也讨论过很多关于这个话题。‍这里我们反过来想,就是说所有的交流‍其实都是基于信息不对称,‍因为如果信息大家都透明很对称的,其实可能交流的‍内容可能就会少很多。‍

‍另外就是对于信息的探索,就是我们跟很多的电动车主接触下来,其实大多数车主买电动车的,其实都非常有探索精神,‍而且都是一种很有激情去跟大家去交流的感觉。

刚才讲我们积累了 50 多万个用户评论,其实大家都愿意在交流,‍而且他可能充电他用另外一个 APP 充,但是充满电,他评价还是回到这个 APP 来评价。‍‍

‍比如说要去某一个地方充电,因为刚才讲到的信息不对称,‍‍路途中到底出现了一些情况,大家可能会更加的愿意去交流,给别的用户推荐,‍甚至‍‍同品牌的同车型的对他的帮助,他肯定更加愿意去相信,让他出行能够更加安心。‍

‍背后逻辑是什么?就是‍‍希望通过社群的关系,拉近用户跟平台的距离,‍‍也拉近用户跟用户的距离。距离没有了,‍信息慢慢就会对称,然后出行体验才会提高。‍

沈:‍我觉得人是有交往需求的,‍但是从终极状态上来讲,‍‍加电这件事情它并非一个用户特别喜欢去做的事情,‍所以终极状态应该是全自动的充电。

‍那么我们去做这些更多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在目前这个阶段,作为电动车相对来说还是那种‍‍走的比较快,比较领先的人,‍他愿意去分享,而且这种人群能够帮助到其他车主。‍

‍但是更深层次的目的,我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信息互通,‍‍加强资源的利用。‍

‍举个例子,‍比如说像我自己发的是 7KW 的交流桩,‍但是其实我不用每天都要用到这个地方,两三天才用一次。

‍但是没有关系,我可能给到我的邻居很好的一个交流方式。‍假如说我先回家,我把我的车停在他的车位上面,他首先到我的车上充电,我觉得挺好吗?‍

‍‍我觉得它连接的不仅仅是用户跟用户之间,其实‍用户跟桩之间、跟车之间,当你把所有全部能够无缝连接到一起之后,‍很多创新的这种商业模式跟技术‍都会不断的迭代产生出来。‍我觉得互联网思维,它就有这么一种天然的魔力在这个里面。‍

‍我也希望未来汽车‍在这种移动互联网的特征之下,能够做出更多的创新,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多更好的体验,‍

‍它不完全是一个温暖的社区,那只是我们目前这个阶段想做这件事情,它后面更深的逻辑还是希望能够创造连接,‍‍创造人跟车、人跟电池、人跟桩所有这些连接,连接好了之后,‍‍整个生态就变了。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