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原创话题文章
管理
新出行深度 | 当年销 300 万台后 请聆听比亚迪的烦恼与梦想
新出行原创 · 话题文章

王传福: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

时间转眼来到了 2024 年,在年终销量的成绩单上,比亚迪交出了 302.44 万台的成绩。

三百多万台的成绩里,聚焦在 10-20 万元的王朝与海洋网车型依旧是主力,但在高端车型上,这一年的比亚迪收获可谓颇丰——重启后的腾势品牌势能十足,和专注越野玩家的方程豹品牌一同在 30 万元以上的价位段里站稳脚跟;而“百万仰望”,在百万级别的豪车领域留下了中国汽车工业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整体的成功,并未能掩盖失意的部分。

遥记王传福所言,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上半场的答卷固然精彩,而下半场开局,比亚迪所交的答卷,却显得有那么些不尽人意。

一、300 万里的销量烦恼

不卖关子了,大家应该都知道上文所指为何——腾势 N7。

放眼整个腾势品牌,常态月销量过万的成绩对于一个布局 30 万元以上的高端品牌而言算得上十分优秀。不过这份成绩在绝大多数时候属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90% 以上的销量构成,是腾势 D9 这台中大型插混 MPV 带来的。

而腾势 N7 ,虽然标配够多,堆料够多,但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这台纯电猎跑 SUV 的月销量仅在一千余台上下波动,与上市前的大量铺垫相比,这个成绩显然令人大跌眼镜。

从比亚迪的角度来看,腾势 N7 无疑是其寄予厚望的车型,不说其大量堆砌的豪华配置,就智能化方面,腾势 N7 作为比亚迪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首款搭载英伟达 Orin 智驾芯片的车型、首款支持高速高阶智驾(NOA)与城区高阶智驾的车型……头衔这么多,配置那么猛,为什么还卖不好呢?

腾势 N7

是纯电的因素吗?腾势品牌,或者说整个比亚迪,都是 DM 插混系列要比纯电车型卖的更好,但这显然不是腾势 N7 销量“滑铁卢”的关键因素。纯电车型,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要背负着“销量比不过插混”的原罪。

车型销量是车企的答卷,而批改答卷的老师——市场与消费者,已经给出了腾势 N7 销量答卷的“错题讲解”。

观察 2023 年全年可以得出的明显结论,是高阶智能化的能力正在进行逐步下放。市场的风向由 2022 年对于智能化车型的不信任,到 2023 年成为了消费者购车的重要标签,这期间的转变并不线性,而是一蹴而就。

从小鹏 G6 打响 20-30 万元车型的高阶智驾第一枪开始,包括上汽(智己 LS6)、广汽(昊铂 HT)、吉利(极氪 007)等多家老牌车企嗅到机遇,跟上新势力车企的步伐纷纷出牌。而下半年的问界新 M7 狂揽订单,以及小鹏/华为/理想的智驾争霸,智能化正在成为衡量现今新能源汽车价值的重要指标。

而作为同期生的腾势 N7 ,面对这种智能化下沉式的竞争,表现则略微尴尬——一方面,腾势在品牌定位上自诩高端,加上有腾势 D9(售价 34.98-44.58 万元)的成功在前,第二款车型在制定 SKU 时,在腾势看来,无可能也无必要定在 20-30 万价位段;另一方面,作为比亚迪首款高阶智驾的车型,腾势 N7 自然需要一份溢价来支撑其首发身份,为后续比亚迪的高阶智驾车型探明道路。

内外部的多重局面冲击之下,造成了如今腾势 N7 既不叫好,也不卖座的暗淡局面。作为年销量超过 300 万台的车企,月销 1000 多台的车型不值一谈,但月销 1000 多台的错误,必须纠正。

二、智能化下半场,比亚迪:吾剑未尝不利

比亚迪用腾势 N7 的滑铁卢,证明了智能化的风终究是越刮越便宜的。于是在 2024 开年不久的比亚迪梦想日上,王传福宣布: 比亚迪 20 万元以上车型,未来可选装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30 万元以上车型标配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

“智能驾驶的时代已经到来。”

歪一段,比亚迪用中文重新命名了之后比亚迪全系车型的智驾能力体系:车道保持、高快领航、城市领航。啊,赞美迪厂。

不过这一次比亚迪梦想日的重点并不在于当赛博秦始皇,统一智驾度量衡的操作。真正的黄金,正藏在梦想里。

璇玑,泛指北斗,现在是比亚迪整车智能架构的新名字。全新的双循环多模态 AI 大模型上车,车载卫星通信,转向解耦,车载无人机库,以芯片跑分命名的全新 DiLink 智能座舱平台……

在看完诸多新东西之后,有些疑问在所难免:全新智能座舱的芯片,是否还会继续采用消费级的芯片?

在过去的车型里,比亚迪在智能座舱上使用了多款型号的非车规级的 SoC,包括高通骁龙 625/665/6350/7325 等。放眼市场来看,比亚迪的做法无疑是显得十分独特,尤其是 8155/8295 成为高阶智能座舱标配的情况下。那车规级别的芯片,到底和消费级别的芯片有何区别?

车规级芯片,通常而言是通过了 AEC-Q 测试认证后的芯片。其对比消费级别的芯片,在散热、安全性、老化程度上都有着更高标准的要求。

在智能座舱部分用车规级芯片的车企数不胜数,不用的车企虽是少数,但占据了销量的大头——比亚迪与特斯拉。究其原因,在于这项标准并非强制执行,而更严苛的标准,意味着相比消费电子更慢的迭代速度,以及更高的成本。

但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汽车内的多域融合是明确的路线。从上世纪的 CAN 通信连接车内各 ECU 开始,到如今供应商推出的各种方案上,“降本增效”和“融合升级”是未来的主旋律。无论是打工人还是芯片,老板们都更喜欢能力更强,能干更多事情的那一位。

面对多域融合的局面,只是一颗消费级别的移动端芯片,强如比亚迪再给其专门上一颗安全芯片,也显然不应该成为下一个时代的主角;而从梦想日上,比亚迪也明确了未来的方向——1000 TOPS,甚至 2000TOPS 的大算力舱驾一体平台。

将智能驾驶域和智能座舱域打通, 用一颗芯片,一套平台的能力,解决多个不同域之间的内容,这是一笔相当划算的生意,不是吗? 

结语

比亚迪的成长历程,正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缩影。彼时又有谁能想到,中国车企能制定气吞山河般的年销 300 万台目标,并付诸实践呢?现如今的比亚迪正从懵懂的少年逐步成为青年,300 万里有着青年的迷惘,而梦想日则是青年对于智能化的畅想。不妨让我们静候,在智能化上全副武装的比亚迪车型登场是什么样子。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