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上市后的走势及对各大品牌的影响》 昨晚我见证了新出行社区晒单活动历史上的最高峰,价格出来后,新出行App小米社区喷涌而出的晒单来自全国各个地方,我印象很深刻的地方有贵州六盘水,新疆伊宁等地方,果然几分钟后,官方出来了那张中国汽车历史上估计会铭记的海报:3分钟20万台。喧嚣落下后的分析还是有必要的,我在这里独家和大家聊聊一些背后的事儿: 1:如果说新势力把传统车企的营销传播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那小米华为等ICT企业则把这个加了巨大的催化剂,数码企业的细节确实要更到位一些,我举两个例子: 你在官方APP选车漆颜色的时候,之前的车企就是有几个外观色,就几个圆圈圈,选了后上面一台车变色,4-5个角度。小米是同时会展示出所有的颜色的实车图,而且带中文名,你可以一次性在一个页面上看到所有不同的颜色对比,包括价格,点击后上面的车有7个角度,这次页面的冲击感要强很多。 车上加磁吸口,这个已经是成年旧事了,但位置都是在前排椅背。但小米会给你的车加满,能加的地方都可以加,尽量多,之前极氪做过一个,但没引起太大关注度,小米把这个放大了很多倍,新出行小米社区有很多用户,今早已经收到了这些配件,尽管他的车还遥遥无期。 前期疯狂宣传的都是高饱和度的跑车色,最后这三个色免费,让路上尽量跑的也都是吸引眼球的色,白色要加钱,黑色索性没有。 类似的例子其实可以找出很多,包括发布会的细节,比如官方注意到有台下媒体需要拍照的环节,就会打开会场两侧的灯光补光,让大家拍摄更容易更清晰一些。包括发布会时间的选择,绝对不会周末,一般周四晚上,周五大家看一天的评测视频,发布会第二天绝对全国所有店到车,而且很多交付中心都是全部颜色齐全,这个让很多新势力都汗颜。 YU7的订单很吓人了,是不是不敢买了?人家APP巧妙的文案“8月开始首批交付”,让人感觉我的车是不是都有希望8月开始交,哪怕今天去订,而不会很直接的按产能去推一个很远的日期,让后续订单不进来了,我估计到今年订单都完了,后面这个文案会修改。 大家都觉得现在营销已经卷到极致,没啥可以创新了。 雷军告诉你:你错了,你还不够细,不够卷! 但小米和雷军的声量也会掩盖一些产品缺陷,用户被声量裹挟而忽略了这些,比如半导体的冰箱,比如一些配置上的手动调节方向盘,你有这种声量就有资格任性,如果没有,那就踏踏实实都做好。 2:小米SU7和YU7的互相影响。 之前所有人都会说,YU7出来后,没人买SU7了,包括昨晚的订单也有很多人点评说,SU7的转单用户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我不这样看。 轿车和SUV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汽车类别,有这个各自的拥趸和使用场景,特别对于一台强调驾控和速度的车来说。现在YU7的订单基本已经大几个月了,回头显示25周以上的时候,SU7的产能就会被释放出来了,特别是一部分转单用户转YU7后,一台更好看的SU7只要1个月交付,一台更贵的SUV要6个月,大部分人会选哪个?SU7的后续订单又一次得到了保证。 3:对其他品牌的影响。 17-35万的车型都会有影响,而且是巨大的。YU7加强了小米汽车的影响力,因为进店后,还有一台20万出头的SU7,加一点钱可以选这么热门的车,且等车时间缩短了,影响会更大。 品牌我觉得最大影响还是特斯拉,特斯拉和小米是当下唯一两个用户“不讲理”买车的品牌,他们不看舆论,不看评测,不看竞品,也不怎么太看价格,进店就是要买一台这个品牌的车,至于是什么车,什么型号,什么智能化,FSD端到端啥的,统统没那么在意,之前只有一台后排空间很小的SU7的小米,在面对特斯拉的时候,还是有点吃力,但现在双雄来了,足够的压力给到了特斯拉。两个品牌都不讲理,就看谁更牛了。 有一个品牌给过我一个非常严谨的调研报告,SU7和Model Y的用户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几乎所有的选项都不太相同,这说明SU7还没太影响到Model Y的这群人,现在YU7来了,这个数据应该会改变了。 其他20-30万的SUV,能做的就是产品升级加降价。昨天雷总有一句发布会的话,估计很多人忽略了,“续航是最大的配置”,一台起步是800多公里,96度大电池的车,再来比其他东西,这是很多车一开始就没太想好的点。不是有大电池长续航就行了,还需要很多其他的,但没这个,你估计就很难行,哪怕有很多其他东西去弥补。 之前发布的这个价位段的车,都需要relaunch,无一例外;接下来要上的车,需要考虑你和YU7包括SU7之间定价的价值到底在哪儿,用户得益处在哪儿。 纯电车的市场,小米已经帮大家普及洗脑了,接下来就看其他品牌能不能承接这个溢出效应了。 最后: 昨天的狂欢,其实很少有人能提到之前的小米变故了,国人总是如此般的健忘,雷军其实昨晚用海报数据,打了几乎所有中国传统车企人的脸,你们几十年来都没做好的事情,我用我的方法去教一次,无论大家是否愿意承认。 我朋友圈里很多传统汽车人,大家都或多或少有点失落,有些还发了一些酸酸的话语,但这些改变不了什么,更改变不了订单。 小米在汽车上一定会遇到当年数码手机一样的坑,之前的事故肯定不是,但未来的坑还是会来。 传统车企人,是否有一个心态去学习,而不是仅仅在朋友圈嘲讽两句,然后明天再带着同样的躺平心态去上班,心中嘟囔一句,“没办法,我们公司体制就是这样啦!” 这个世界没有真相,只有视角。 爽文救不了你我,唯有行动......
最后编辑于 · 2025-06-27
  • 全部评论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