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安琪采访了任少卿,这应该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少卿公开采访,也谈了很多层: -L3 的节点 任少卿提到今年会有政策允许的 L3 试点车型,并且会发铁牌,商业角度看保险和责任会发生转移,车企是主责,保险也会发生变化,目前蔚来正在筹备中。 -乐道 第二个品牌直接复用平台的技术,硬件会换,但模块的复用度比例可以达到 85% 以上(强调成本会足够低)。 -4 颗 Orin 相比其他家做城区有哪些价值 第一是用户价值。蔚来想做到软件更新 10 年,3 代软件同架构,硬件上要做到 2 代,6-7 年时间。少卿认为30 万以上的车加 3% 成本,总比 3 年换 1 辆车成本低得多。 第二是研发。蔚来一直走的是群体智能的路径,第 4 颗 Orin 可以筛掉 99% 无用数据,再经过复杂流程,得到万分之一安全接管案例,再回传至云端。避免了因接管数据量过大大无法回传的问题。 -全国都能开 全国道路都能开,实际有两件事要做。第一是路真的能开,包括通用检测能力,去复杂路口记一些东西。这都是技术算法范畴。 第二是能验证。中国城区道路各种各样,北京朝阳跟海淀,跟平谷就不是一个世界。怎么能验证这些路都能开,其实是一个复杂系统。 -端到端的理解 端到端大模型实际是三个事儿: 第一层叫模型。现在国内车辆完整上模型的都没几家,别说端到端大模型了。感知模型大家可能都上了,但规控还没有。 原来的多模块方案,如果要改个控制策略,就在10万行代码中找到具体的几行参数改写一下。这10万行代码可能写了一年,但只改三行,只测1%的case,3天能完成。 现在上了模型后,如果场景的规控策略不行,就得重新训练一个,重新测一遍。那三天能不能测完?很难。 第二层是端到端。 其核心是把感知模型、下游的规控模型连在一起。有了模型,才能有端到端。 之前感知模型输出、规控模型的输入是一个数据结构,由人工来定义,很容易有信息丢失。而端到端不用再定义数据结构,直接把原始数据扔进去,AI神经网络需要什么就自己选择,解决了数据流失的问题。 第三层是大模型。 语言模型是对一些人工抽象概念的认知能力。世界模型则是要建立对世界时间、空间的认知能力。现在把世界模型作为一种预测参考,接到下游的规划模型。
  • 全部评论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前排沙发空着~

还没有人评论哦,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