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管理
华为造车,到底在下一盘什么棋?
文章

首先我们看一个数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报告显示,2022 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 2.86 亿台,同比下降 13.2%,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时隔10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再次回落到3亿以下市场大盘。

为什么我们讲华为造车,要从这么一个手机出货量的数据开始呢? 因为我们要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好端端的华为要切入到新能源车的赛道,而智能手机业务原本是属于华为的主营业务。

换个赛道,那里透出了曙光

回到上面提到的那个数据,其实这种下降态势早就有征兆。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7.25亿台,2016年已达到14.71亿台,直接翻了一番。但是从2016年开始,智能手机市场就已经呈现出一个相对饱和的态势,出货量不断下降,2022 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 2.86 亿台,同比下降 13.2%,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

身处其中的华为,自然也难以幸免,并且华为还深受中美贸易摩擦、芯片事件的影响,以至于在大环境下降趋势下,市场份额更进一步回落。高端产品部分被苹果吸收,低端产品部分则主要被小米和vivo瓜分。即便他们在2019年发布了鸿蒙系统,也没能挽救这一颓势,对于华为来说,主营业务受损严重,不得不说是已经到了危机关头。

智能手机市场饱和,市场份额不断下滑,更雪上加霜的是,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研发出来的鸿蒙系统,刚推出就面临这样的局面,这也是华为始料未及的,而这也意味着这套系统所有的投入很有可能打水漂,得不到该有的回报,就将是摆在明面上的赤裸裸的亏损啊! 总结来说就是,钱不好赚了,前期投入的成本还得搭进去,这不就亏大发了吗?没错,摆在华为面前的就是这道难题。

恰在此时,华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找到了可以使难题迎刃而解的解决方案。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7.5万辆上升到136.7万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产销较2019年有所回升,增速实现由负转正。 与智能手机市场形成鲜明对比,新能源市场发展可谓说是如火如荼,而且已经进入到市场导向的阶段,这样的表现成功吸引了华为的注意!

当然,要进入新能源这个赛道,也不能仅仅看着人家发展得好,就贸贸然杀入。你还得看自家具不具备进入的条件,能不能玩得转,否则就无异于飞蛾扑火。结果人家内部讨论一下,审视一下自身,发现我们之前不就已经在给汽车企业提供零部件了么,这也算是有一些关联了吧?我们在做的智能系统,也跟汽车上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这些也能搭上关系吧?关键那些从零开始的造车新势力都能玩得转,凭咱华为的品牌影响力,难道会比他们差?于是乎,内部悄咪咪形成秘密决议: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所以说,华为进入新能源市场是势所必然的,或早或晚!

悄悄进场,放枪的不要?!

那么,问题来了,该以怎样的身份和定位进来呢? 虽说造车新势力们,区别于传统车企,也是从零开始的,但人家的创始人都是在汽车行业浸淫多年的人,不懂产品起码也懂汽车市场,懂消费者呀!华为呢,纯粹的就是个“外行”,单凭着那些零部件的关联是远远不够的。外行想杀进来分一杯羹的,也有前车之鉴,例如恒大汽车、宝能汽车,可都是血的教训啊,事实证明靠买买买不但成不了事,反而会死得更快!对此,聪明如任正非,是肯定有做过评估的,而且也不会头脑发热过于低估造车的难度,这一点华为还是很清醒的。

俗话说得好:树大招风。华为这么大个品牌,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突然闯入人间的领域,能不引起众多车企的警惕吗,人家能让你好过吗,那还不得群起而围攻之?深谙军事之道的任老,显然也不会冒这个风险。所以,华为采取的策略是:示弱。公开宣布“华为不造车”,还祭出了内部会议决议“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回到军事逻辑上来,这更像是华为在稳住一群虎视眈眈的老玩家,告诉他们:我不是来跟你们抢地盘的。多聪明啊,极大地减小了阻力。不得不说,示弱真是个好策略,但像华为这样一上来就示弱的人往往也最可怕。当然除了上面说的这些理由之外,华为必须选择示弱,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在于时间已经不允许了,2020年,大多数造车新势力都已经站稳脚跟,开始赤膊上阵贴身肉搏了,等你从零开始造车、铺渠道、上产能,那黄花菜都凉了。兵贵神速,为将之道就得学会准确判断、快速决断。

再进一步来看,“华为造车”是什么时候甚嚣尘上的呢?是在2021年,这一年,是激光雷达“上车”的元年。北汽蓝谷旗下ARCFOX极狐汽车,用华为2020年发布的量产激光雷达方案,拿下了“全球首款城市通勤自动驾驶量产车”称号。而这套雷达方案,也正是“华为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从这里开始,华为堂而皇之、顺理成章的杀入了新能源汽车市场,且调门还挺高,一手拿着激光雷达量产,一手拿着ADS全栈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虽然华为已经尽量“示弱”,这波炸眼的骚操作还是不出意外地引起了行业的警惕,引发了行业关于“灵魂论”的争议。但应该来说,这步棋还是恰到好处的,既引起了该有的市场关注,又不至于太早陷入被动,高啊!

当然,也不能高估了华为的理性,作为一个外行进入到新能源市场,强大如华为心里肯定也是没底的,更多的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与极狐合作的HI模式,很明显就是摸着石头过河选择的一条路径而已,是在试错!试错!试错!而从市场表现来看,HI模式直接产生了2个结果,一个是极狐阿尔法S HI版销量惨淡,另一个是厂家也担心“灵魂”被控制而排斥合作,这就是说消费者和主机厂都不买单,这个模式显然走不下去。

之所以说他们是在试错,还有一个极好的佐证。一直以来负责推进这套模式的,不是作为CEO的余承东,而是COO王军,而模式宣告失败后,内部又传出王军岗位调整的消息,这一切都太过于“巧”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里我觉得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最开始尝试这种模式,华为就留有退路,因为一旦模式失败,很有可能会给消费者留下一个印象:华为果然是外行,卖车还是不靠谱。这样一来就彻底没有退路了,再想翻身就难了,心智是很难改变的。基于这种考虑,他们最开始就只是让王军去冲锋陷阵,而余承东则作为后手。 而当模式失败后,把责任归到王军身上,再冠冕堂皇地说让余来推出另外一种模式--“智选”模式,这样他们就可以说HI模式的失败是由于个人原因,而不是华为的失败。而余承东推出的“智选”模式合作的第一款车“问界”的市场表现似乎又更“坐实”了这一点。

但咱们也别忽视了一个细节,那就是时间问题,“问界”是什么时间推出的,是和极狐一起,还是在其后,也就是说这两套模式实际是递进关系,而非并列关系。换而言之,王军其实只是大局中的一个“烈士”,HI模式换谁来都搞不起来,这是模式的问题,而非人的问题。 看出来了吧,这都是妥妥的“战术”。先上小股兵力去试试对面火力,败下来再上大部队,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 当然,也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进入到这个新领域,内部也顶着极大的压力,所以让BU能继续做下去,只能委屈下个别人成就大局。不过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任正非的风格决定了战端一旦开启,绝不会轻言放弃。 所以,咱们也别咸吃萝卜淡操心,各种猜测王军的去向,对于华为来说他是有功劳的,是不能对外言明的那种功劳。

试试更稳妥,玩得就是差异化

有点扯远了,回到模式上来,“智选模式”不单从时间上看是HI模式的递进式,从合作内容深度上看也是这么回事。在HI模式基础上,增加了产品设计、渠道、品牌等环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问界的表现就明显比极狐的好多了,数据显示,自2022年3月开启交付以来,AITO问界系列销量超8万辆,基于AITO漂亮的上扬曲线,不少业内人士甚至还评价其为新势力中的“一匹黑马”。

其实,到这里就基本能看出,华为新推出的这套“智选”模式是可行的。至于年初1月交付量仅仅只有4475,环比跌了55.9%,出现陡崖式下跌,这更多的不能得出“智选”模式不行的结论,而主要是受大市场环境、某斯拉降价、赛里斯产品本身问题的影响。

即便是看到了1月份的不佳表现,华为内部也还依然认为这套模式可行,因为已经有消息透露,北汽、奇瑞及江淮都在考虑以“智选”模式展开与华为的合作,而且合作推出的产品还仍然是保留“问界”的品牌名称。这也就是说,模式本身是可行的,只不过之前合作对象产品太拉胯,换或者增加其他厂家就完全有可能复制问界2022年的成功。

再来看,“智选”模式本身,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模式,遵循的是怎样的商业逻辑?这里我想将它定义为 “主动经销”模式 ,怎么理解呢?且容我慢慢道来!

首先,华为自己不造车,而是跟其他厂家合作,只不过华为会提供自己的店面渠道,来帮这些合作厂家卖车。类比来看,这个视角是不是很像传统车企时期的经销商? 再则,华为又完全像之前的经销商,因为人家有一个全新的品牌——“问界”,甭管你是哪个厂家造的车,到这里统一都叫问界,而且人家更有话语权,你能不能进入人家的渠道,还得看人家给不给你面子,你有没有那个资格。这里再类比,又跟“网易严选”有点像了,无论之前是什么品牌,产地是哪里,筛选进来的产品,是定制的,统一叫“网易严选”,这是个响亮的品牌。

再深入来看,它跟“网易严选”又不完全一样,“网易严选”只是给了一个品牌名,更像是早年间的金六福(自己不产酒,只是个品牌,酒由其他厂家提供),但华为跟他们又有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华为本身是有技术加持的,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激光雷达这些可都是“硬通货”呀!

结合以上几点来看,华为其实开创的是一套全新的新能源商业模式。即“主动经销”模式,从长期来看,厂家直营是不可能持久下去的,一旦规模量起来了,直营渠道根本打不住。这一点从某斯拉进驻京东汽车也能看出来,它已经在探寻直营之外的其他可能。而华为的这套“智选”模式便是这其他可能的其中之一。对于那些合作的品牌来说,自然也是何乐不为,既有智能技术,又有现成的渠道,无非就是不能打上自己的品牌,另外开辟一条生产线就能解决的事,却能多卖出不少车,诱惑力也确实不小。

所以,大家也别纠结华为造不造车了,新能源赛道能赚钱的路子多了去了,人家有资本、有能力拉上多家车企一起玩,这难道不比自己自己吭呲吭呲造车来得强?盈利才是王道,造车与否只是形式,模式玩起来了说不盈利不比造车少,还极具差异性,能打造行业竞争壁垒。

至于,这套模式能不能成功,这里面涉及到的因素很多,绝非三言两语能讲明白,下期还得专门来深入聊一聊!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