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月 1 日,智己正式发布“恒星”超级增程,凭借首发 66kWh 超级逍遥 MAX 电池、1.5T Zephyr 增程发动机以及 ERNC 主动降噪技术等核心黑科技,智己让增程真正进入了下一个 1500km+ 的新时代,更让“自带超充桩的电车”走进了现实。

超级增程发布后,智己品牌有望在品牌声誉和销量上都更上一个台阶。在首搭超级增程的新一代 LS6、旗舰 LS9 发布之前,我们和智己品牌以及宁德时代的高层进行了一次访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超级增程」发布背后的那些思考与故事。

采访高层:
- 李微萌(智己汽车 CMO )
- 项娇(智己汽车 CTO 、智能研究院院长)
- 高焕(宁德时代乘用车事业部 & 商用事业部 CTO )
Q1 :为什么智己会选择在这个时候推出 “ 恒星 ” 超级增程技术?未来的行业趋势会怎么样发展?
李微萌:几年前,在一次战略会上,大家在激烈讨论产品线里是否要增加增程线。有人说了一段话我印象非常深,他说“朋友买了一台增程车都后悔死了,下一台车一定换纯电车”,然后列举了很多痛点。
但跳出具体问题看,本质很简单:一共两个点。第一,他朋友买了,说明需求真实存在;第二,如果我们把刚刚他朋友的抱怨点都解决,他是不是就会选择我们?同时,作为后入局者,我们的后发优势必须明确。因此,我们最初定义技术目标就非常清晰:其实就是要解决当时增程技术带给用户不好的体验 (总要充电、充电慢、用油的时候像“开拖拉机”),和抓住并放大用户为什么会买增程的核心需求(想要纯电智能化、没有里程焦虑、更省钱),所以,我们 一定要基于纯电的极致体验去开发一台增程车。
正如今天发布会上项娇总所说,智己在纯电领域有着深厚积累——高压平台、电池安全、智能技术、数字底盘、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我们思考的是:能不能以此为基础,打造一个新品类? 基于纯电的体验去开发增程技术,让它 “ 是一台增程,但更得是一台电车 ” 。
工程师们认同这个方向,但过程确实艰难。而今天,我非常自豪地告诉大家:我们成功了!大家看到的演示视频均为实拍,我们真正实现了增程器无感介入。它本质上就是一台“自带超充桩的电车”,为用户带来 1500 公里+的纯电级体验。

项娇:萌总说得对,实际上是市场用户洞察给了我们需求,我们通过研发去满足用户需求。我补充三个点: 一个初心、一个基础、一个趋势。
初心是什么? 我们和所有做增程的友商初心一致:希望用户获得电动车的极致驾控与智能体验,同时彻底消除里程焦虑——准确说,是消除所有焦虑。我们今天进入这个市场,首先得致敬友商,致敬这份共同的初心。我们看到今天的增程车还有遗憾,这给了我们机会。
我们在今天这个时机能够出现在这里,发布“恒星”超级增程,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有工业基础。要特别谢谢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我们做新能源,以及我们的友商伙伴,大家一起创造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包括我们的充电设施生态也在完善,特别是我们有强力的合作伙伴,这其实都是我们得以突破的重要基石。
接下来,我们要在这个成绩上更进一步。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发现现在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增程车用着省不省心。具体来说有三个关键点:第一是日常上班通勤,充一次电要能顶一周;第二是周末周边自驾游要能说走就走;第三是跑长途要能一口气开 1500 公里。总之一句话: 要让车主完全不用担心电量问题,动力始终充沛,开起来安静得像没发动机一样 。
不管是增程还是电车,造车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技术上其实都趋同:第一要用 800V 高压平台;第二要配高效率电机;第三必须上快充电池,还得是大容量电池。这样下来,纯电续航自然就上去了。说到底,无论是增程还是纯电,体验趋势逐渐相同。
当下就是最好的时代、最好的时刻,我们也有最好的伙伴,给了我们最好的机会。 我们今天用最新最好的电池技术做增程车,我们做到了两大体验突破,一是满足一周城市通勤需求,纯电续航没有焦虑;二是 1500+km 的超长纯电体验,让用户没有里程焦虑。在这两个体验突破下, 我们重新定义了新能源新品类 —— 自带超充桩的电车,我们希望通过新品类创新,和友商一起消除用户对于新能源的一切顾虑,让人人都能拥抱新能源。

Q2 :首先为什么智己在这个阶段迈出了第一步,敢做大电池和高续航的增程车,第二个成本真的能 hold 住吗?比方说增程版的 LS6 比着纯电版 MRSP 大致怎么样的分布?
李微萌:我们有一句话:一台 Model Y 的电量,可以有 3 个 Model Y 的续航。关于价格,可以有一个小小的剧透,基本上这个车是这个价位左右。

为什么是我们?想到一个成语,我们拒绝“削足适履”。智己背靠上汽,有着深厚的自研技术,以及宁德时代这样的顶级伙伴,让我们能够打造属于下一个时代的超级增程。用户想要没有任何里程焦虑,想要全程电车体验,这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在这样的趋势下,上汽集团与宁德时代联合,投入了非常大研发的成本和资源。不管是基于上汽集团的发动机,还是智己在三电方面的优势,两方都是以共同的目标来做开发和调试。同时大家都有自己的独特能力,以及上汽几十年对于发动机的钻研和技术储备。有的时候,如果是买来主义,或者只是把几个东西拼凑在一起,很难给出极致的用户体验。智己背靠上汽集团,又有宁德时代这么好的合作伙伴,大家一拍即合,觉得这是一个未来用户体验的技术发展趋势,双方把家底拿出来,全心全力去打造,这背后是整个新能源的产业给到我们的基础保障。
高焕:接近两年我们跟项娇总研究这个项目, 我们一拍即合 ,因为我们两个都觉得这一定是接下来 5-10 年非常重要的技术方向 。

第一个,是 66kWh 超级骁遥 MAX 电池 。92% 新能源用户的城市通勤距离是333km,我们希望能够满足 99% 的新能源用户,但是重量和空间是普通的铁锂电池无法满足的,所以我们选择了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电池,并且通过不计成本地使用更高成本的材料,由此满足了 66kWh 容量与 450+km 纯电续航,以及 15 分钟充电 310km 的超级快充,这个也是做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 。
这两点结合下来,对于电池寿命循环会带来很多压力。我们在材料选择上从多晶变成了成本更高的单晶,并优化电解液,让寿命较常规增程车电池翻一倍,循环寿命比平时好了 50% 。
安全是我们的底座。 今年上半年吵得很凶的新国标,电池不能起火,不能爆炸,宁德时代本来就是一个技术创新的公司,这些技术我们早就已经储备。项娇总给我们提出一个要求,我们的超级骁遥 MAX 电池不仅要第一批取得新国标标准,而且要远远超过它的测试要求,我们最后在大电量上依然实现新国标的无热扩散的要求。同时电池在我们的绿色灯塔工厂去实现,而且用我们的 PVB 级别的智能制造确保整个的安全。宁德时代有幸和项娇总团队共创实现了智己汽车恒星超级增程这样一个非常优秀的产品。

Q3 :智己 “ 恒星 ” 超级增程相比市面上的增程厉害在哪些地方,为什么不把油箱再做大一点,把续航拉到 2000 公里以上,电池用了很多的尖端技术,成本增加了多少?
项娇:“恒星”超级增程技术领先在哪里?我想说,正如高焕总刚才提到的,这个项目本身难度就很大。但技术方向对了,挑战越大往往价值越高。我们的核心难点在于:如何在现有的发动机系统与排气系统的双重架构约束下,成功集成66度的大电池组?这本身就是极具挑战的课题。我们在一起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很多次工程师都认为“不可能”,但最终我们做到了。所以今天您看到的结果是,相比市面上常见的增程产品,我们的“恒星”超级增程实现了续航翻倍。
再说说发动机,刚才萌总用了一个很好的成语“削足适履”, 我们坚决不要削足适履,我们有宁德时代这么好的合作伙伴,提供了这么好的电池,我们应该有更好的增程系统相配 。大家知道发动机的研发成本更高,周期时间更长,现在还有多少家企业真正在发动机上较劲呢?我们的 Zephyr 增程专属超效黄金发动机底子很好,获得过中国十佳发动机。很多人说这款发动机可以直接拿来用,投资代价又小。但我们需要一分一毫的把性能做到最好,我们去挑战亏电油耗 5.5L ,最后做到了 5.32L 。
其实在传统行业领域,特别是发动机这样的领域, 每进步 5% 都能领先一个身位。在研发过程中,这款发动机的改进项一页 A4 纸都写不完,很多改进项提升只有万分之一。我还记得,我说服领导和同事时,用了刘备讲过一句话: 勿以善小而不为。但凡有一点点优势,我们就要把它做出来 ,因此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恒星超级增程的亏电油耗相比主流中大型增程 SUV 下降 23% 。

比如说二氧化碳,我们每公里的碳排放量是 1.42 克,仅为主流的中大型增程 SUV 的 1/12。我们经常说,百分之几的进步可能是一个延续性的进步,如果我们能做到几分之几的进步可能是突破性的进展。而我们这一次很多的值都是按照百分之二三十的效率去进行提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在这里,我们敢于说我们在做一个新赛道,我们在做一个新品类。
我们的油电综合能耗低至 2.07L/100km ,相比主流中大型增程 SUV 下降 35% 。以往我们会加很多定语,比如“同级最低”。但今天,我们可以自信地说:这就是行业最低能耗,即使对比更小的车型也是如此。我们查证了 1160 个车型的公告数据,结论一致。大家想想看,这是否意味着突破?我们是否在开创一个新品类?
高焕:我补充一下,每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 1.42 克,这是非常优秀的产品,节能减排是很厉害的事情。就拿最近两个现象,一个是因为冰川融化,塔里木河淹大水,第二个是东北的夏天越来越热,甚至有的人开玩笑说,东北人夏天到海南去避暑。 为了世界的绿色,这样的技术突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儿 。
关于成本问题,宁德时代主要通过三大核心举措系统推进。第一个是先进的产品,超级骁遥 MAX 电池已经展现了这一点,我们和项娇总两个团队为了这块电池投入了上千人的研发资源,包括材料的创新、结构的创新、热管理的创新、包括安全层级防护的创新,我们都是一丝不苟在做研发,投入确实是非常高。第二个是宁德时代的卓越运营,包括我们大规模的生产、高效制造以及我们自己培育完整的供应链,量产的成本整体可控。第三个点是优秀的服务,在电池全生命周期内,宁德时代在中国和全球有布局最完善的售后服务点,将这三个点优势结合起来,我们一定能够为智己汽车的用户带来无后顾之忧的电车体验。
Q4 :看完发布会后,搭积木的视频让人很震撼,积木在 2 米高的引擎盖上不会有振动,增程器居然做到这么低的 NVH 水准,想了解一下团队这方面的技术细节?
项娇:我代表NVH团队,特别感谢这位媒体老师。NVH 团队最希望做到的就是让增程器“默默无闻”——尽可能没有存在感,没有声音。您提这个问题,让我回忆起我和我的团队一起工作的过程。
大家常说从 0 到 1 很难,其实对我们而言,从 1 到 0 (让噪音感知归零)同样充满挑战 。项目之初我们就设定了“无感”的目标,当时团队成员都觉得不可思议:噪音怎么可能完全无感?我们当时特地定了增程器介入噪音差0.5db。因为人耳通常难以分辨0.5db以下声音,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无感”,对团队而言也是非常大的挑战。
为了激励团队,我们分享了一个经典的案例——中国高铁上竖立硬币的奇迹。这代表了世界顶尖的平稳性,超越了包括新干线在内的所有高铁技术。当时,我们就以此为目标,激励我们的NVH团队。

整个研发过程,用一位工程师的话说,就是“一个点一个点地抠”。这位工程师,也是我们团队的领头人。我们刚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真的是把每一个点都要标好。发动机的动力工况图犹如一张MAP,怎么能把一个点一个点做好,我们需要不停的做试验,光实验数据都要处理三天,想想看实验数据量有多大!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团队也有很多的创新,比如说,我们用了 AI 噪声数据处理工具,可以将 3 天工作量压缩到 10 分钟。
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下,我们不仅把硬币竖起来,我们还开始玩花样,尝试能不能垒的高一点,随后开始挑战搭积木。最后大家看到的结果是,我们能在引擎盖上搭积木。再比如,我们的 ERNC 主动降噪,我们是全球领先。跟大家剧透一下,这项技术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还向外面的品牌赋能。每一个技术亮点的背后,都是无数攻坚克难的小故事。 我们希望能够做到人所不能,做到真正能够领先市场的产品,把用户要的体验给到大家 。
Q5 :恒星超级增程在设定 66 度电池的时候,考量了用户的哪些使用场景?这个车如何适应我家里面没有办法安家充桩,我在开车的时候会担心 …… 我们称之为自带超充桩的电车,会不会有人认为,是背了一块超大电池的烧油的车?我们如何去真正匹配到这一群有痛点的用户来设定我们现在的这套超级增程呢?
李微萌:我们为“恒星”超级增程设定 66 度电池,核心考量的是用户的都市通勤场景 ,通过用户行为大数据驱动电池容量的定义。中汽中心与智己用户研究院的联合调研显示,一周 333 公里的纯电续航,能够满足超 92% 新能源用户的城市通勤场景;并且,300 公里的纯电续航,就能让 92.4% 的用户,轻松往返一趟周末小长途。因此,我们定的目标是 纯电 400+km 的续航里程,初衷就是让用户一周只需充一次电,轻松应对日常上下班 。
充电时长是当前增程车型的另一痛点。常规增程车型基本上充电要 50 分钟左右。一周需要充电 2-3 次,导致用户在用车时可能会有一些心理负担,经常会想我是不是要去充电。因此, 我们应用了纯电最好的 800V 技术, 15 分钟可以补能 310 公里 。周末去商场找一个充电桩 15 分钟就可以补能 310 公里;或者说万一你忘记了,下次再充问题也不大,因为 1500 公里的综合续航也能提供强大保障,彻底消除里程焦虑。
回想开油车时,现在在偏一二线的城市加油站在市中心越来越少,加油本身也很有压力,有时候碰到油价有起伏的时候排队时间更长。油车现在基本上就是 400、500 公里,稍微好一点到 600 公里。而恒星超级增程本身纯电续航能够到 450 公里,综合续航能够到 1500 公里,我们希望大家 一周充一次电,用真正的纯电去满足日常通勤所需,同时如果你有小的焦虑或者有长途的时候,油也可以无缝接力 。
实现 450 公里纯电续航和 1500 公里总续航,是团队在整车重量、布局、输出效率、油箱大小等多方面精密平衡的结果, 核心在于追求 “ 油尽电尽 ” 的系统综合效率最优 。无论是加大油箱还是减小电池,都难以达到当前工况的完美平衡点。这是两位 CTO 设计中的精妙之处。
项娇:我想补充一下,为什么我们说“恒星”超级增程是没有家充桩人最适合的新能源。我们还是从数据出发。我们和中汽中心做过数万个用户调查,刚才这个问题,我给大家几个数字,在主流的中大型增程 SUV 当中,有 15% 到 30% 的用户没有家充桩。有 49% 到 50% 的用户在抱怨纯电里程太短。这一抱怨主要来自无家充桩群体。他们平均每月需充电约15次,冬季更频繁。 想想看,没有家充桩,每两天跑一次充电站,冬天太冷夏天太热,抱怨在所难免 。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当时定了两个目标,首先,我们希望日常通勤的时候,一周充电一次,周末的时候去商场顺便充电,家里没有充电桩没问题。第二,周末近郊自驾游的时候,来回不用焦虑;我们还有长里程,三周忘了也没有关系我们还有一箱油。最后还有一点,我们要充得快。我们的恒星超级增程有 800V 超快充高压平台,15 分钟补能 310 公里。
我们所有设计的原发点都是从用户数据来的。调研的时候, 有一位没有家充桩的用户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充电次数锐减、单次耗时缩短、省去往返时间和成本,相当于一年 “ 赚回 ”12 天假期。是不是没有家充桩的用户最好的选择?
关于刚才提问的油箱这个事儿,是不是我们的车里没有空间装更大的油箱了?不是,我们的 LS6 装了 50L 油箱,不是说装不了 70L、60L 油箱。我还是回顾一下,我们用户的核心需求到底是什么。 用户选择增程车,是希望在电量低时依然拥有 “ 电车般的驾驶体验 ” 。用小电池(如30度)+大油箱(60/70L)方案,馈电时动力和体验会显著下降。66度大电池 + 50L 油箱,既保证日常通勤几乎纯电覆盖,馈电时仍有强大电驱动力,同时提供超长综合续航。
高焕:我想补充的是, “恒星” 超级增程适合所有人,没有家充桩的人最适合。
我们和智己首次量产行业最大 66 度增程专属大电池,66 度电的设定非常完美,不止是带来了 450+km 纯电续航,还有两点:
第一,超快充方面,66 度超级骁遥MAX电池峰值充电功率 268kW, 在普及率高的 250kW 主流超充桩下补能效率高 ,能最大化利用现有广泛网络。
第二, 66 度电池助力恒星超级增程的精密性 。当电量降至16%增程器启动点时,我们依然有 275.5kW 的输出功率,相当于 3.0T 以上的动力,车辆仍能保持极强的爆发力和平顺性。其实这里隐藏另外一点,即使在零下 10 度,依然有非常强的输出动力,刚刚在视频中可以看到,精密性非常好,配合这么大输出功率的时候,增程器的压力非常完美突破了非常多的极限,结合电池这么高的输出功率它所承担的负担不需要超过边界的热效率去使用,整个精密性非常好。从这一点,基本上算是打破了增程是馈电一条虫的状态。
Q6 :新一代智己 LS6 计划在 8 月 15 日发布,这款新车除了增程还有什么产品亮点可以提前透露下吗?作为智己首款增程车型,您对于这款车有什么市场预期?
李微萌: 智己 LS6 车型一直是我们的明星产品,今年是第三次迭代,整个车型成熟度变得更好。这款车有很多可以透露的。在销量方面,2024 年大家可以看到几个垂媒的数据,它是“ 2024 年中大型纯电 SUV 销冠 ”。在刚刚过去的 7 月份,智己 LS6 在 20 万级中大型纯电SUV排名第二,第一名是 YU7;20 万级中大型纯电轿车全新智己L6也是第二名,第一名是 SU7。今年我们有了“恒星”超级增程加持,进入一个新品类之后,我们对其市场表现充满信心,希望可以继续做到 细分市场销量冠军!
大家现在已经看到了新一代智己 LS6 外形, 整个造型风格更加锋利 ,正侧的线条很有运动风格。整个座舱也有非常大的升级,简单的一个字总结就是大大大!整个得房率一定是9字打头。尤其是后排,我们这次带来了媲美阿联酋航空头等舱的超级右排,副驾后排的腿部空间也可以达到 1.2 米 ,会坐得很爽!这款车开起来也会非常爽,我们引以为傲的灵蜥数字底盘,一贯以来整个底盘调校、空悬调校都是非常好,过坎非常干脆。这次底盘也会再次升级,我们自己内部戏称 能超越智己底盘的,只有智己 !加上我们一定会标配后轮转向,虽然它是一台中大型的SUV,转弯半径也可以媲美微型车,所以非常好开。除此之外,我们的NVH布置、尾门布置、轮胎调校等方面也都会做的非常好。这款车可以说完完全全是越级产品。
所以,新一代智己 LS6 一定会是 一款家庭用户 “ 自己爱开,家人爱坐 ” 的智能大五座 SUV 。同时,这款车不仅有搭载恒星超级增程技术的增程版,还会有纯电版本,用户可以根据不同场景有不同的选择。据我目前所知,这将是今年下半年唯一一台大五座、大电池增程SUV,我们对它的整个市场和销量的预期非常看好。
Q7 :我们今天发布的超级骁遥 MAX 电池,相比骁遥双核电池有什么不同?另外想问一下萌总,对于纯电和增程市场的预期比例是怎么看?怎么样说服用户去选择不同得能源形式?
高焕:我先讲讲超级骁遥 MAX 电池的来源,今年发布的是骁遥双核跟骁遥超级增混是不同的代系,骁遥双核可以支持纯电,骁遥 MAX 主要以增混为主。第二个我们的骁遥系列电池电量越来越大,快充越来越好,输出功率越来越足,我们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赋能增混汽车。
骁遥超级增混的电池达到 65 度电以上,支持 400 公里以上续航,同时具有 4C 峰值充电,15% 的SOC亏电状态下依然能够有 280kW 甚至是 300kW 的输出功率,我们将骁遥超级增混这一系列的高配版本定义为骁遥 MAX。 目前为止,我们和智己是首次量产行业最大的 66kWh 超级骁遥 MAX 电池,我们做到了第一个。
李微萌:关于第二个问题,两条腿一定会走得更稳。对于很多用户来说,纯电和增程不是一个互斥的关系,纯电和增程分别对应的完全不同的用户。因此, 纯电和增程不是分蛋糕,而是做大蛋糕,吸引新用户入场。 智己在纯电细分市场始终能稳居第一、第二名,说明用户已经很认可智己的纯电,我们发布 增程不是去抢原来的纯电用户 , 而是原本因里程焦虑可能放弃新能源的增量用户。

新一代智己 LS6 应该在今年 8 月份预售,9 月份上市,我们在 8 月会有近 400 家渠道的网络,加上很多的商超快慢闪,让更多的用户体验到我们的纯电和增程车型, 让用户“按需所取” 。
Q8 :首先请教一下微萌总,过去两年增程的增速非常快,也存在一些争议,您怎么看待增程前景?上汽在插混这一块有很强的技术,为什么选增程而不是选插混?
李微萌:技术路线的讨论是行业活力的体现。增程技术争议的本质,是过去部分增程产品存在 “体验短板”(如续航虚标、动力弱、油耗高),导致个别车企和用户对技术路线产生质疑。智己认为:技术本身是手段,用户体验是目的。
智己的“恒星”超级增程 ,打破 “增程=妥协” 的传统认知。它通过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如超高效率、纯电驾感、超大电池),已经将增程体验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开创了 “超级增程” 新品类。它不再是妥协方案,而是结合纯电优势与无焦虑续航的最优选择。
市场是最终的裁判,用户的选择才是技术价值的唯一标准。当一项技术能真正满足用户对 “高端、便捷、无焦虑” 的需求时,争议自然会被体验所消解。智己会拥抱技术多样性,坚持用最适合的最新技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项娇:新能源的驱动形式中有很多的选项,纯电车、增程车、插混车,上汽有很强的技术储备。我做过插混的总工,我也做过纯电的总工,我也做过增程的总工,从都做过的角度来说,新能源市场正在多元化,用户的需求也在多元化,不同的技术路线有不同适合的场景和市场。
回到我们刚才谈到的初心,智己是高端品牌,我们希望给用户一个更全面、更好的驾驶体验,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车型基本上都是后驱车型,提供更好的极致驾控能力。
第二个,我们选择给更大的电池,满足大家一周一充。大家刚才提到的问题挺好,关于插电车型,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插电车型一般是前驱车型,相对来说电池电量比较小。大家往往会关注到能源的转化,插混在高速的时候有直驱功能,动力可以直接给到轮胎来做驱动,是不是比增程就省了呢?我觉得大家忽略了一个点,就像我们谈到发动机高效工况,只找一个点来比较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整体去看。
增程能带来更长的纯电续航,用户在整个使用过程中几乎用电不用油,刚才我们公布的数据中,我们能提供同级最低 5.32L/100km 亏电油耗;油电综合能耗低至 2.07L/100km,相比主流中大型增程 SUV 下降 35%,甚至小于很多插电车型,因为这个过程中其实是有权重,需要综合评定使用过程中油电之间的比例关系。我们还有一个优势,当电池电量比较小的时候,我们依然让大家保持电动车的电感化体验。
大家可以想像如果电池没有电,对于插混车来说,它的发动机是直接和轮胎连在一起,意味着它必须跟着驾驶员所有的功率和扭矩响应来做联动,往往这个时候发动机的工作效率还会下降一点,因为它没有在最佳的工作点,它的NVH和动力响应都恢复到燃油车的状态,这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坚持在高端智能化的中大型的车辆中选择增程方案的原因。
当然,我觉得大家从市场端的角度可以很容易察觉到这一点,大型高端车辆还是选择增程。
Q9 :在固态电池的技术没有成熟之前,增程技术能支撑多少年,能支撑几代产品?
项娇:这个问题挺有挑战性的,市场和用户关心得并不是说是第几代的技术,更多是这个技术是不是给予了用户想要的体验。简单说,就是 技术本身是手段,用户体验是目的。 就当前市场来说,我们选择宁德时代作为我们的伙伴,提供一块目前行业最大的 66 度增程专属电池,配合上汽最有力的增程系统,就是我们给予市场最好的答案。
当然我们也要往前看,我相信宁德时代未来会有更好的电池,上汽也还有更先进的增程系统,技术进步永无无止境。今天这个时刻,我们给出的恒星超级增程并不是一个妥协方案, 我们恰恰是给出一个让大家都能解决掉所有顾虑、让剩下 50% 的人都能选择新能源汽车的方案 。如果今天它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它就是一个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