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800V 是趋势吗?我们真的需要一台 800V 的车?】最近这个话题在新出行社区很火,我从产品层面来聊聊我的看法。 1、800V 架构是未来吗? 是的。现有 400V 架构已经不能满足于用户对快速补能的需求,在产品层面也需要更快速的降低整车平台能耗。800V 会是一个绝对的趋势,毫无疑问。 2、目前的 800V 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以小鹏为例,“扶摇”架构是原生 800V 框架,这里指的是,从电池包到电驱,到赋能 AD 硬件等,这些是第一类,我们称之为:原生 800V。第二类是接近于 800V,这类是目前常见的,以阿维塔 750V 为例,在框架中实现超高压的电池放电倍率和桥接电驱总成。第三类是升压到接近于 800V,这一类产品日常工况下以大于 400V 作为工况,在需要充电和高倍率放电时候,IBGT 会适当升压到接近于 800V,满足充电倍率提升的需求。 3、800V 框架的优势和难点 框架上实现 800V,首先三电需要原生,而不是兼容。通过碳化硅模块,实现脉冲稳压,在电能管理上对成本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750V IGBT 的成本一片大概是 500-600 元,1200V SiC 模组大概是 900-1200 元左右。这是目前供应商对外的报价,仅供参考。 800V 框架中,对应的线束减少,对应的附加稳压的零部件减少。权衡下来,对应中压成本的提升其实并不算多。但是目前碳化硅模组的适配度需要车企产品端反复验证和适配,对应的软件管理框架也需要进行重写。导致的,开发需要周期,验证需要周期。你肯定会说,我买现成的?抱歉,目前真的没有。 800V 框架随着高压大电流的方案,对电能在车内的活动的损耗是降低的。大概能提升 5-7% 的效率。对于百公里能耗来说,直接下降。还有一个优势,框架允许更快的充电倍率。这些都是用成本和技术换取而来的。 4、800V 框架会变成“韭菜”吗? 下半车身的竞争其实早就开始了,从以前的“油改电”到现在“纯电平台”,到接下来的“滑板平台”,其实谈的都是结构化整合模式。但是核心电能技术,400V 已经在行业存在 18 年之久,在 18 年之后才推出 800V,其核心电在于电容配套和充放电管理配套,以及车内能量域控技术的提升。800V 会在行业里面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也和几位行业专家聊过,到 1000V 真的有必要吗,答案是目前来看刚需是非常小的。因为 800V 已经能解决绝大部分用车场景下的痛点,提供降低能耗、整合域控制、提升快充、提升整车效率等优势。 5、800V 一定会比 400V 贵,贵多少? 品牌是有溢价,但是产品技术是很少溢价的。所以这个似乎每一个品牌对技术的包装。我相信,绝大部分掌握核心技术的车企,其最终定价不会比同级别 400V 产品贵 15% 以上,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用户心智和信息透明度,不足以让车企针对下半车身技术有更高的溢价空间。你不卖这个价格,别人卖了,哪怕走得再前,也是输在起跑线。就因为这样,很多 800V 框架的产品一直在憋着,憋着等配件降价,憋着等电池供应商降价,憋着等技术更符合成本控制。 ———— 总结来看,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纯电)技术将会走两条路线,这是必然的: 1、高压快充框架技术; 2、覆盖面更广的换电技术; 这两条技术路线,最终还是快速的把自己技术成本下降,把产品价格锁定在用户预期认知之上。 这条路,没有捷径。
最后编辑于 · 2023-05-06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