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简单聊聊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的意义, 这也许是「技术普惠与行业重构的交汇点」; ————技术下沉与市场格局重塑———— 比亚迪此次核心突破在于将高阶智驾(L2+及以上)全面下探至10万元级市场。 通过「天神之眼」系统的分层部署A/B/C三版本,实现了从仰望U8百万级豪华车型到海鸥7万级入门车型的全覆盖。 这种「顶配技术向下渗透」策略打破了行业固有认知,此前智能驾驶技术主要集中于20万元以上车型,且普遍存在「硬件堆砌导致成本失控」的困境。 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通过供应链重构实现了技术普惠,地平线征程5芯片的规模化应用、自研三目视觉方案的替代效应、激光雷达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提升,使DiPilot 100系统的硬件成本控制在3000元以内。 传统大厂的成本控制能力也一定程度冲击了新势力以高配、高价为主的智驾商业模式,或将引发2025年智驶领域的价格/价值洗牌,接下来看各家友商如何跟进,尤其是20万以下的新能源市场。 ————数据闭环构筑竞争壁垒———— 在数据层面,比亚迪披露的 440 万辆智能车云端数据库具有巨大的价值, 每月新增的数十万条数据涵盖了中国复杂路况的多样性特征,比如非标道路、混合交通参与者等,这也为算法的场景泛化能力提供了关键支撑。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数据应用模式,通过DeepSeek大模型提升数据标注效率(传统人工标注成本约占智驾研发投入的40%), 结合「车端AI+云端AI」双循环架构,比亚迪也正建立起「数据获取-算法迭代-功能升级」的闭环体系。 这种模式可能改写智能驾驶的演进路径——从依赖规则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进而形成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产业生态的重构与挑战———— 比亚迪的战略布局也正在重塑智驾产业链, - 硬件国产化加速,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的规模化应用(渗透率目标60%),也倒逼Mobileye、英伟达等供应商调整产品策略; - 传感器同样面临成本博弈。激光雷达单价从2023年的5000元级压降至1500元级,这也推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普及; - 软件方面,与合作商联合开发智驾算法,并自研核心控制模块,形成「开放合作+自主可控」的独特路径。 ————潜在挑战同样显著———— - 技术可靠性验证方面,低价车型的算力约束,其中DiPilot 100 仅100TOPS,对于复杂场景处理能力就有待观察了,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遇到的道路场景也更丰富多样; - 从用户教育成本来说,下沉市场消费者对智驾功能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仍需培育,但这也是全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从接受电动化,再到接受智能化; ————智能驾驶进入比亚迪时间———— 此次发布会标志着中国智能驾驶产业进入新阶段,当技术普惠遇上规模效应,有望诞生全球首个年销百万量级的高阶智驾落地。 此次发布会也不单单是技术层面,也是比亚迪对汽车产业变革规律的深刻理解,智驾的终极竞争力不仅仅在单点技术突破,更在工程化能力与商业闭环的耦合效率。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is_personal_top ? '取消主页置顶' : '个人主页置顶'}}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