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首页推荐
管理
谁在崛起?3大关键词、8000字复盘车圈这半年
文章

2021 年眨眼过半,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总结这半年来的新能源车圈,你会想到哪三个词?

浮现在我脑海里的 第一个词是维权、第二次词是增长,第三个就是新基建。

疫情过后的第一次国际车展,上海车展上上演的特斯拉「维权」事件,打响了今年消费者维权的第一枪。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极氪、理想等品牌也接连开始面对维权事件,一场用户和车厂之间的「新战争」开始了。

时间来到七月,中国车市的年中数据出炉,各家新能源车企陆续晒出耀眼成绩单,全国新能源产销数据双双突破百万,智能电动车的形式一片大好。全面增长的同时,产业上下游的格局开始出现一些惊人的变化。

智能电动车的前台打得火热,后台也忙得不可开交。头部车企们正在各种跑马圈地,布局自家的补能体系,新基建的热度依然还在继续并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下文我们将把这三个关键词拆开剥碎,一起来回顾下这半年里中国新能源产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突如其来的「维权」

1、特斯拉

今年上海车展,一位女车主身披写有「刹车失灵」字样的白色 T 恤站上特斯拉车顶高呼「维权」。没多久,这位女士被工作人员以一种很不优雅的姿势「抬走」了。

但事件并没有因为事主的狼狈离去而烟消云散,现场成百上千的手机、相机记录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并投以社交媒体。

马斯克可能从未想到, 就是这位女车主车顶的振臂一呼给特斯拉带来了入华史上最大的一场舆论危机,其影响力相比当年的女车主坐奔驰机盖事件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波舆论的杀伤力有多大?简单举个例子,就连我家小区的门卫都知道特斯拉有「刹车失灵」的嫌疑,马路上各类交通参与者们更是见特斯拉「色变」,各种嘲讽特斯拉刹车的视频段子层出不穷。

数月过去了,「刹车门」的疑云依然还未被解开。真相虽然还一直没有浮出水面,但该事件对于特斯拉的品牌伤害是无法挽回了,这和特斯拉在面对此类客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低情商」难逃干系。

事实上,很多人对特斯拉的愤慨不在于产品,而是这家企业对待用户的高冷态度。

2、极氪

极氪,一家吉利系的高端电动车品牌。在最近半年内,声名鹊起,用户对其期待极高。

极氪「维权」的导火索是在发布之初打得「高大上」,比如宣传浩瀚架构支持 800V 充电、车型版本宣发上未区分隐私玻璃和电调天幕等配置......

这样的方式给人一种错觉: 极氪 001 这部新车是支持 800V 充电的,同时标配隐私玻璃和电调天幕,而实际上新车只支持 400V 充电,后面两个配置均需要花费上万元去做选配。

这让一部分预订车主很恼火。与此同时,极氪以订单远超预期为由,停止了接受小定,对 6 月 15 日后下定的用户拉长到了 2022 年春节交付, 并以当年补贴不明为理由把新车入门售价从 26.68 万调整到了补贴前的 28.4 万。

也就是说,即便现在订车,也无法享受当下的补贴政策,极氪是以交车当年的补贴为准,而到了 2022 年,我国的新能源补贴还将减少 30%。

一来二去,一些极氪准车主们认为极氪在「变相加价」,而且「货不对板」。预订车主群里,「大定韭菜」、「大定车主面试被pua」、「极氪收割机」等等表达不满的 ID 开始出现。

就在今天,极氪CEO安聪慧在极氪汽车官方 App 里发了第一个帖子:致Z客——说说心里话。对围绕着最近的一些纷争进行了说明,对关键的三项选装配置做了说明,并表示:「用户在锁单时享受的 2021 国家补贴,如因交付延期至 2022 年,我们将承担国补价差。」

「我是聪聪」在这张帖子的最后说,「我们会继续倾听用户的声音,欢迎大家随时找我们聊聊天。我们会坦诚、透明的态度,及时回应大家的关切,共同构建极氪大家庭。」

希望如此。

3、理想

第三个被维权的品牌是理想,从第一台理想 ONE 交付以来,理想的「维权」事件也不少。随着产品制造愈加成熟,产品层面的问题已经不常发生了。

但就在近日, 一位来自西安的孙姓车主发视频称从理想 ONE 的座椅中发现了疑似水银的物质。

李想在得知此事后在微博上怒斥: 「造谣我们用水银的人和媒体,祝愿你们血液里流动着汞,脑子里装满了汞!」 。在事情还没有调查清楚之前,李想就公然在社交媒体上开炮,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李想也是快速删除了此条微博。

乘联会崔东树评论说: 「在李想的微博发出后,理想汽车的品牌形象实际上已经受到影响。这场事件也考验着理想汽车后续的处理能力。」

一般来说,车辆的生产制造环节是不可能用到水银的,此类物质也经受不起车辆的长途运输, 理想被「冤枉」的可能性确实比较大,但该起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举报人是车主。

在事件还没有调查清楚之前,一家企业最不可取的做法就是轻易与自家的用户站到对立面,特斯拉给的教训已经足够深刻了。

就在「水银门」事件之前,理想 ONE  的改款也掀起来了一阵不小的波浪,一批「老车主」对理想销售不透明进行了口诛笔伐, 原因是这批车主刚刚提车便看到理想 ONE 改款上市的消息,而事前销售对此只字不提甚至给出了否定答复。

新车到手就变老款, 很多车主恼火称「49 年入了国军」、「要知道马上出新款就不着急下单了」。

有人说法律没有规定厂家在发布新品前必须提前告知,理想没错;有人认为厂家得照顾消费者的感受,理想不厚道。

我表达下个人观点吧, 法律是底线,适当照顾下老车主的感受是一家企业温情的体现,情理和法理本不冲突,这是一门处理用户关系的艺术。

4、用户关系的崛起

说到维权,其实就算蔚来,最近也在遭遇「座椅风波」,甚至引发了车主之间的争议甚至争吵。这个事情我们在追踪,后续也会进行报道。

今天则要先问一个问题: 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近年来为什么维权事件频发且动静还都不小?

倒不是产品越来越不行,而是原有的 4S 店模式堵塞了消费者和厂家沟通的渠道,而随着直营模式的开展和社交媒体的发达, 原本堵塞的言路被打开,消费者意见可以「上达天听」到车厂,也可以用社交媒体曝光。

车厂社区 App 的实名化更是赋予了车主的一种 身份的强认证 ,让车主的发言更具「权威性」,避免了很多「滥竽充数」的虚假客诉。用户关系的崛起对于车厂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它能让好的品牌不再「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也能让品牌的不好瞬间传遍全网。

如何处理好与用户的关系,是「在线」之后的汽车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这算是用户的崛起吧。

二、超出预期的增长

1、半年百万

据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月度数据显示,6 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 22.3 万辆,同比增长169.9%。 1-6 月新能源车零售 100.1 万辆,同比增长 218.9%。按照这种趋势下去,之前预测的关于新能源车 240 万台的年度销量目标将被打破。

其实关于新能源的崛起,今年的上海车展上便放出了强烈的信号。

这届车展打破了燃油和新能源「隔馆相望」的布局,没有再单独设立新能源馆以区别对待。其中的 7.1 号馆绝对称得上是个「网红展馆」, 蔚来、小鹏、宝马、比亚迪同馆「唱戏」,极狐、华为、极氪、恒大也是争演主角。

车展的头一个周末,7.1 号馆人山人海,观众们多为结伴而行,看上去多是以家庭为单位选购新能源车的用户,这个馆内每个展台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可见当今市场对于新能源以及智能技术是有多么的热情。

2、新造车一路高歌

  • 特斯拉

今年 6 月中旬,马斯克一则内部信在特斯拉流传:

「总体而言,我们执行得很好,但接下来的 12 天对于本季度的生产和交付非常重要。请全力以赴!」

是的,马斯克又在给员工「打鸡血」,而这一记「鸡血」的意义非同小可,因为马斯克希望在 Q2 结束的时候,特斯拉的全球销量能突破 20 万台。

这个目标对于势头一向迅猛的特斯拉来说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儿,毕竟今年 Q1,特斯拉的全球销量就已经实现了 184,800 台,距离 20 万台仅一步之遥。

为了实现 20 万这个目标,特斯拉在再次使出了「季末大促销」的套路,官方推出保险补贴和贷款低息 2 选 1 的优惠政策,6 月 30 日之前购车可以拿 7000 元的保险补贴甚至是 5 年最高 2.2 万的利息优惠。

优惠之下,特斯拉 Q2 销量成功突破 20 万。

据官方数据显示,特斯拉第二季度共生产 206,421 辆汽车,交付 201,250 辆汽车。产品序列中比较亲民的 Model 3 和 Model Y 一如既往地占了销售大头,3 和 Y 的总产量达到了 204,081 辆,共计交付了 199,360 辆。

  • 新势力

和特斯拉突破 20 万的好消息一道而来的还有国内的新势力们,新势力五强铺面而来的各种销量「喜报」刷爆了行业人的朋友圈。

今年 6 月,蔚来汽车交付数首次突破八千,达 8,083台,同比增长 116.1%,二季度蔚来累计交付 21,896 台,同比增长 111.9%。

小鹏汽车 6 月交付 6,565 台,同比增长 617%,二季度交付 17,398 台,上半年累计交付  30,738 台,是同期的 5.6 倍。

理想汽车 6 月交付 7713 台,同比增长 320.6%,二季度累计交付 17,575 台,同比增长 166.1%;

6 月份,哪吒交付 5138 台,同比增长 536%,上半年累计交付 2,1104 台,同比增长478%;

6 月交付 3941 台,同比增长 893%,上半年订单达 21515 台。

嚯,都是同比三位数的增长!

3、供应链崛起

下游市场的大卖势必会带动上游供应链的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就是动力电池,而其中为代表的企业非宁德时代不可。

今年 1-6 月, 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 74.7GWh, 同比累计增长 217.5%。 其中装车量第一名的企业就是宁德时代,总计达到 25.76GWh,遥遥领先第二名的比亚迪 7.65GWh。

2017 年,宁德时代以 29.41% 份额超越比亚迪,开始成为国内动力电池出货第一的龙头老大。今年 5 月 4 日,宁德时代老板曾毓群以 345 亿美元的身价成为了香港首富; 6 月份,宁德时代 CATL 成为了创业板的首支万亿元股票。

短短几年间,宁德时代成为了行业老大,股市神话,哪怕不关心电动车的街边小贩都开始讨论起了宁德的股价,这种破圈对于汽车界的供应商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不管股价的泡沫究竟有几何,宁德时代创造的神话还在继续,这家公司依然保持着领先之势在向前奔跑。

6 月 28 日,宁德时代发布公告,为进一步延续和深化双方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宁德时代与特斯拉于 2021 年 6 月 25 日再次签订协议约定,宁德时代将在 2022 年 1 月至 2025 年 12 月期间向特斯拉供应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品。

这是继 2020 年 2 月那份协议之后又一份新的协议,双方将供货时间从原先的两年再拉长了四年, 可见甲方特斯拉很看好乙方宁德 。

与此同时,有消息称宁德时代将在上海建厂,年产能将达到 80GWh,专供特斯拉。一个是全球的新能源销冠,年销量有望突破百万,另一个是动力电池的扛把子供应商,有着国内最大的出货量,两者之间更深入的合作将进一步帮助宁德扩大优势。

4、10%渗透率

透过销量还能看出一组关键指标,那就是渗透率。

乘联会表示,6 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 14%,1-6 月渗透率 10.2%。

这让我想起了今年 5 月份何小鹏表达过的一个观点:「中国一线城市 2020 年四季度,(新能源车)全部超过了 10% 的渗透率。以前我们在做互联网,在做社交软件件的时候,有一个说法就是说,当你针对的目标市场, 你的用户群有 10% 已经适应了你的新的行业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行业开始快速地发展,比你想象得更快」

从渗透率来看,中国新能源车市的拐点或许已经到来。

5、大众 ID. 不如意

一边是大卖特卖,一边是销量冷清。

在国内新能源市场开始加速的时候,大众的 ID 系列的销售情况却格外冷清,这和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今年 Q1,ID.4 CROZZ 和 ID.4 X发销量分别为 545 辆和 625 辆,4 月份虽然情况略有好转,但ID.4X 的当月销量也仅为 922 辆,ID.4 CROZZ 则是 722 辆。

从销量数据上来看,大众 ID 系列这半年里在国内市场是极其不如意的。而在另一头的欧洲,大众 ID.3、ID.4 却曾包揽了当地十国的新能源销冠。

ID 系列为何到了中国就变得「水土不服」?

首先是销售渠道,南北大众数十年来在国内拥有了两千多家经销商。虽然这些经销商们过去为大众系的传统燃油车带来了巨大的销量,但这根深蒂固的 4S 店模式也极大地束缚了大众的手脚。

当友商们开始走向商圈,进驻闹市大搞直营,大众则还偏居郊区 4S 店,一来远离消费者,二来层层的经销商疏远了消费者和厂家的沟通。

再者是产品,保守的定位取向让很多年轻消费者提不起兴趣,总而言之三个字「不够新」。尤其是智能化,这一直都是老牌车企的「软肋」。 消费者可以接受没有体验,但是不能接受「负体验」的。

最近网络上有一则视频在车友间广泛流传,一位 ID.4 X 车主在视频中痛斥「大众倒闭吧!」。 让车主抓狂的是车机一直显示「正在加载用户档案」而长时间无法启动,在此过程中空调等功能均无法打开。

6、全新玩家

传统车企没有智能化基因,但中国的互联公司有啊,于是他们来了!在经历了一番洗牌淘汰之后,中国老牌的一代互联网公司终于也亲自下场造车了。

小米宣布造车可以说是今年上半年车圈最大的新闻了,3 月底的发布会上雷军慷慨激昂,要把自家的下半生的荣誉和全部身家押在造车上。距离宣布造车已经过去三个多月,小米汽车的规划依然是迷,能够知道的就是小米在疯狂招人, HR 节假日也在不停地招兵买马,而招聘的一大重点就是自动驾驶方向。

和小米一同入局的还有百度。

在投资威马数年之后,百度决定亲自下场造车,不像雷总决绝的单干套路,百度的玩法还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它和吉利一起成立合资公司集度来共同造车。

同样,集度也没有对外透露太多关于新车的规划,新公司正在加足马力招人、招人!

另一边的 360 红衣教主周鸿祎就玩得「轻量化」许多,360 集团通过战略投资的方式成为了哪吒汽车的第二大股东, 周鸿祎要亲自出任哪吒汽车的产品经理。

周鸿祎说,「新能源智能汽车是对传统汽车行业彻底的颠覆和革命,这种革命的‘本质’就是科技平权。」言外之意不难理解,周鸿祎想要让智能电动车像免费的 360 杀毒一样做到人人都用得上。

这就 引发了周鸿祎和何小鹏的一场「隔空互怼」。

何小鹏 曾有一个「15 万是智能汽车分水岭」的说法, 意思是当下 15 万以内很难做出一台智能电动车,并且保证有利润可赚。

「15 万以下造不了智能车,我一听这话气就上来了。」周鸿祎毫不客气地回怼了何小鹏这个观点, 甚至吐槽何小鹏是外行,「不像是做软件做互联网、做 IT 出身的人说的」。 

他认为,15 万以下的车的销量占据了中国市场所有车销量的 60%,乃至 70%,这是大部分国民的汽车消费能力,所以智能车跳出了这个价格区间就将成为小众产品。

网友直呼:可能你俩对汽车的智能化理解不太一样......

7、再上市

而这个被周鸿祎嘲讽「外行」的人就在最近带领小鹏汽车正式港股上市了, 小鹏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同时在美国和港股上市的新势力。

完成了 0-1 的小鹏汽车正在筹措粮草,准备迈向第二阶段。「不同的公司会不一致,但是我相信第二步的钱肯定超过 300 亿,这是一个基础。」何小鹏认为,造车的 0-1 大概需要 200 亿, 而第二阶段至少要 300 亿。

拿着眼下这笔热钱,小鹏想着的五年后的格局。如何能够长线赢得市场竞争,是何小鹏当下思考的问题,「强研发和做精品」是小鹏当下最关键的「花钱」逻辑。

按照小鹏汽车总裁顾宏地的说法,去年小鹏投入研发的规模是 17 亿人民币左右,今年这个数字会得到翻倍。

实时上,「再上市」这一节应该包括蔚来和理想。坊间传闻,他们也正在冲刺港交所。结合「滴滴全面下架」、「数据安全」被提上核心议事日程等等,2021 年下半年才是真正完整的「再上市」。

三、遍地开花的新基建

电动车的补能问题一直都是影响产品体验的核心因素,小企业依赖第三方,而巨头却心中自有算盘。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开始在中国跑马圈地,布局独立的补能体系,为自家的用户体验加分。

其中为代表的企业就是 特斯拉、蔚来、小鹏、大众。

早早行动的特斯拉占据着明显的先发优势,尤其是它旗下的超充站已遍布国内一线城市,充电速度可谓一骑绝尘,所以一直以来广受好评。

截止到目前为止,特斯拉在华超充站已超过了 800 个,拥有超过 6300 根超充桩,搭配超过 700 个目的地充电站,1700+ 目的地充电桩,全面覆盖我国 310 个以上的城市。

今年 5 月,第一根国产的特斯拉 V3 超充桩在深圳落地,V3 超充桩支持最高 250kW 的峰值充电功率,部分 Model 3 车型充电 15 分钟,即可续航 250 公里。

1、蔚来

有人说蔚来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有人说蔚来的杀手锏是换电,其实某种意义上两者是同一件事:换电即服务。

换电一直被视为是特斯拉抛弃的解决方案,而建设成本高昂也一直被看作是换电站难以普及的症结。蔚来在经历财务危机的那段时间里,换电站的建设也一度被放缓。

如今的蔚来已经挺过了那段「至暗时刻」,换电站项目也开始大刀阔斧地重启开来。截止到目前为止, 国内已经部署了 301 座换电站,累计换电超过 297 万次,换电量超过 1.3 亿度。

在刚刚过去的 Power Day 上,蔚来宣布要于 2025 年在全球建设超过   4000 座换电站 ,其中中国以外的地区约 1000 座。今年的小目标是年底上线 700 座换电站,今后的每年以 600 座的速度进行新增。

用蔚来副总裁沈斐的话说:希望到 2025 年,90% 的蔚来用户的住宅都变成「电区房」。所谓的「电区房」也就是指用户住址距离换电站距离在 3 公里以内。

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沈斐坦言了其中的难度:「2025 年蔚来的用户数就不止 12 万,而是很大的数字,这会是很大的工程。」

思维导图来自蔚来知名车主,知乎@chulong

这些年里,换电从被质疑到遍地开花,再到今天「下饺子」般的落地,蔚来的换电站从一线城市开始走向三四线城市。基于换电和 Bass 以租代售的政策,蔚来建立了电池体系化的服务,这也将成为蔚来很难被超越的「护城河」。

2、小鹏

和蔚来强壁垒的换电体系不同,小鹏在补能体系的思路相比更接近特斯拉,那就是不停地布桩,不断地提高充电桩的速率,同时打得一手「免费」牌。

今年,4 月 30 日,小鹏超充正式打通 318 国道川藏段,从成都到拉萨全线包含 1 个超充站和 12 个目的地充电站启动运营。

截止到今年 5 月 20 日,小鹏已拥有   1314 个免费超充站 ,包括合作的第三方充电桩在内达到   21678   个这样的规模,覆盖中国 188 个城市,终身免费充电服务覆盖了 90% 以上的小鹏车主。

而就在今天, 小鹏汽车对终身免费充电服务政策进行了调整,大体上以7月31日为区分点,之前支付了定金的车主,依然享受每年 3000 度 的终身免费充电服务政策不变 ;8 月 1 日 后支付定金的车主,终身免费充电服务政策调整为享有每年 1000 度电的终身免费充电服务;

详情可参阅我们今天的第二条。

3、大众

相比上述几位,大众在国内充电桩的建设和电动车的销售一样,节奏稍慢。

这是一项名为开迈斯的计划,2020 年,大众汽车 CEO 冯思翰宣布开迈斯将于年底在华   16 座城市建设 255 座充电站,1800 个 120kW 的双枪直流充电桩。

今年 2 月底,开迈斯首批 5 座超级充电站在北京正式上线。

在使用开迈斯自营的超级充电站前,车主需要在 CAMS PLUS APP 上预约,到达充电站后扫码解开车位地锁,目前即插即充的服务仅支持 App 中绑定的指定车型,大众表示未来也会逐步开放给更多其他品牌车主。

写在最后

2021 年是特殊的一年,国内疫情总体趋于缓和、新能源补贴一滑再滑,政策驱动的新能源市场开始转变为产品力驱动。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优秀的电动车浮出市场,上半年新能源车的产销双双破了百万, 今年整个行业仅用了半年时间就追平了去年全年的成绩,这无疑是激动人心。

新造车从春秋时代迈向战国时代,新势力们开始牢筑护城河,蔚来换电遍地开花,小鹏研发猛投入。随着车子越卖越多,大家都开始普遍要面对用户关系这一难题。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用户的崛起开始成为这个时代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

造车事业永远不缺前赴后继者,「电动三傻」刚刚呈现崛起之势,小米、百度、华为们便来势汹汹,想要再一次用互联网的经验革了造车的命,接下来是谁? 

2021 刚刚过半便已如此精彩,下半年究竟还会发生什么?这令人更加期待了。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