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re?`上周社区出行值 ${score}`:''}}{{rank?'  |   全站排名:':''}}{{rank}}

该社区为特斯拉Model Y专属独立社区,特斯拉Model Y车友可以在此社区分享更多专属内容,参与互动和分享请注意遵守新出行社区规范。

社区版主:
签到日历
连续签到{{userStore.user_info.sign_info?.sign_day || 0}}
  • 发文章
  • 发动态
  • 发点评

旗下产品库相关车

  • 推荐
  • 特斯拉换新Model Y 3年0息
  • 特斯拉焕新Model Y 开启交付
  • 我对焕新Model Y的看法
  • 特斯拉Model Y升级
  • 特斯拉于国内正式推送FSD
全部话题
动态

特斯拉 CEO Elon Musk 在最近的全员大会上说了一个即使是汽车制造业从业人员也震惊到完全不信的一个指标:CyberCab 产线将做到每 5 秒下线一辆车。 由于业内外的信息差,我看这个指标引发大讨论的同时,大量的交流都类似火箭烧煤,索性这条微博来整理一下,以下特斯拉信息全部来自特斯拉财报、Elon Musk、特斯拉车辆工程副总裁 Lars Moravy、CyberCab 首席工程师 Eric Eklund。 首先汽车行业是四大工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这里的每 5 秒下线一台车,指的是最后一个环节总装车间,不是说从供应商那儿运来一堆钢材一堆电子器件一堆塑料件一堆橡胶件,运到工厂送上产线,5 秒后,一台车下来了。 那不是现代汽车制造,那是魔法。 那单拎总装出来说 5 秒是不是特斯拉鸡贼?也不是,因为汽车行业制造瓶颈就是在总装,把一大堆乱七八糟的零件、总成装配好,需要大量的工人,自动化程度最低、人工程度最高,XX 秒下线一台车,很多车企做制造传播都会这样讲,也默认不强调总装。此为大背景。 其实 Elon 的前一句,Model Y 产线现在是 35 秒下线一台车,这已经是毫无疑问的全球汽车工业 TOP 1 了。 汽车产线效率和成本平衡得比较好应该在 50 - 70 秒一台车,比如丰田 TNGA 架构 60 秒,大众 MEB 平台 65 秒,福特的拳头产品 F150 比较厉害,可以做到 53 秒。特斯拉 Giga 柏林和 Giga 德州工厂都是 45 秒。 40 秒是现有制造体系下的一个极限, 再快的话边际成本会迅速上升,也就是,划不来了。 特斯拉 Giga 上海工厂一开始是 45 秒,这个状态大家觉得是制造效率的 TOP,但也没到夸张的地步;2023 年 Giga 上海通过产线优化做到了 40 秒, 这就有点极限了;到 2025 年 Lars 和 Elon 出来说,Model Y 产线做到了 35 秒(请允许我认为他俩说的是 Giga 上海),这就有点变态了。 35 秒下线一台车,对应的生产节拍超过了 100 JPH,这是全球汽车行业绝无仅有的。但 CyberCab 产线如果是 5 秒下线一台车,那意味着 720 JPH,开什么国际玩笑啊? Giga 上海现在产能是 110 万辆/年,CyberCab 产线开一条,相当于开了 5 个 Giga 上海,这显然很难让人相信。 那么特斯拉如何做到这一点,靠 24 小时三班倒不现实,靠的是重新设计产品和产线。 首先通过自研进一步提高产品集成度,比如电子电气架构的控制器,Model Y 自研比例 61%,CyberCab 是 100%。这是一个细节,集成度越高,装配工序越简单。 其次看白车身,焕新版 Model Y 只有后一体压铸,CyberCab 是前后一体压铸;Model Y 有大约 200 个结构件,而 CyberCab 只有大约 80 个。 然后是喷漆,特斯拉材料团队改进了材料,铝合金的压铸件是防腐蚀的,取消了涂装,外饰面板是注塑成型的聚氨酯塑料面板,颜色在成型过程中直接融入塑料,彩色聚氨酯涂料与塑料成型同步进行,最后形成颜色完全融入的面板,也不需要涂装。 全车只有热冲压成型的门框,因为是钢材,会进行额外喷漆以增强防腐蚀性能。 剩下的优化来自这款车的定位:这车立项就是 Robotaxi,所以没有内外后视镜、方向盘、脚踏板总成,没有相关的转向柱、连杆和布线,取消了所有驾驶控制相关的零件和制造工序。 最后因为网约车统计显示 91% 的出行是 1 - 2个人,CyberCab 取消了一排座椅。 以上会在制造的冲压、焊装、涂装,前三个车间都会有综合的改善,其实 CyberCab 产线上没有独立的涂装车间的,因为需要喷漆的地方太少,对应的涂装、烘干、固化设备和所有的工序全部取消了。 接下来是总装,这个其实大家也听说过,叫做 Unboxed 总装工艺。 传统总装的流程是串行的,车身随着装配线移动,在每个工位依次添加对应的零部件总成。 CyberCab 的 Unboxed 总装工艺是并行的,把车身直接一拆四,前一体压铸件、结构电池底盘 + 座椅、后一体压铸件 + 座椅(CyberCab 没有)、左右门框同时开始装配,最后四门(CyberCab 是两门)两盖一装,下线。 你要知道 Model Y 产线是 35 秒一台车,你产品层面什么都不做,Unboxed 总装工艺一拆四并行装配,应该就可以压缩到 20 秒左右了。 CyberCab 产品上围绕 Robotaxi 做了那么多集成和简化呢,冲压、焊装、涂装都有很多优化,涂装车间都没了。 当然还是要提前对轰一些评论区的小可爱,任何汽车产线,每年都有一些时间在检修维护,包括换模换线,质量抽检,比如特斯拉是每 15 台抽检一次。所以产能会有差异,但也不会差太多。尤其是不会改变结论:你把时长从两位数降低到一位数,这是产品和产线双管齐下全方位的工程,不是三班倒能实现的。 特斯拉 20 多年只有 4 款产品,Model S、Model 3、Cybertruck 和 CyberCab。 有一些支线任务,比如 MegaPack 现在是很赚钱的,但是没有投入太多资源。但是的但是,这个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你可以想想整个工程团队的资源投向何处去,不是 Model 3/Y 焕新这种产品,Model S/X 更是 2022 年就宣布定位是利基产品打入冷宫了。 CyberCab 很特殊的地方在于,这个产品把已经做了 10 年,日益成为特斯拉重心的另一个产品 FSD 完全整合进来了,连方向盘都去掉了,没有什么比这更深入的软硬件整合了。 设计、工程、动力、芯片、电子电气、软件、FSD、超充、供应链、制造,特斯拉所有团队的资源都集中在这一个项目上,举全公司于一役。 为什么,因为 Optimus 机器人为时尚早。

不是郑小康
新闻

多重因素影响 特斯拉欧美 2 月销量下滑

维圈圈
动态

国产新能源车在香港的能见度是越来越高了!!! 今天趁着小鹏 X9 在香港上市的机会,久违的去到了香港。走在路上的时间也好好的观察了一下香港路上常见的新能源都有哪些。 先从 MPV 说起,目前香港能见度较高的 MPV 依旧是丰田的埃尔法以及雷克萨斯的 LM。而在新能源方面,目前能见度最高的依旧是上汽大通 MIFA 7 以及 MIFA 9,而极氪 009 目前的能见度也是非常之高的。 腾势 D9 在香港的街头也能看到,但是能见度并没有极氪 009 以及上汽大通 MIFA 7、MIFA 9 这么高。而奔驰的 EQV 系列虽然没有引入内地市场,但是在香港也是拥有比较高的能见度! 在这里也十分期待小鹏 X9 上市以后,能不能在香港的 MPV 市场当中取得一席之地! 轿车方面,能见度最高的轿车当属特斯拉 Model 3,其次便是奔驰 EQ 系列。而国产新能源当中能见度较高的就是比亚迪海豹。 最后是 SUV,SUV 能见度最高的则是特斯拉 Model Y!虽然目前香港特斯拉门店里能看见焕新 Model Y 的身影,但是在路上还没有看见其身影。 比亚迪的元 PLUS 在香港的能见度依旧是比较高的,而这次还发现了几台比亚迪 M6 的身影。 总的来说,就在路上的能见度来说,新能源在香港街头的能见度是越来越高了,虽然传统豪华品牌依旧占据多数,但国产品牌的身影是越来越高了。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开心的事情啊! 最后,希望越来越多的国产新能源车能够进入港澳地区甚至更多的地区!

阿迪同学
  • {{default_recommend=='new'?'最新':'按回复'}}
  • {{ { 1: '首页推荐', 2: '社区推荐', 3: '置顶推荐' }[recommend_cate] || '热门' }}
  • 精华
  • 闲置
更新 {{manage.unread}} 条内容
置顶 邀你加入【新出行-Model y交流群】

不是郑小康
昨天21:29

首页推荐

特斯拉 CEO Elon Musk 在最近的全员大会上说了一个即使是汽车制造业从业人员也震惊到完全不信的一个指标:CyberCab 产线将做到每 5 秒下线一辆车。

由于业内外的信息差,我看这个指标引发大讨论的同时,大量的交流都类似火箭烧煤,索性这条微博来整理一下,以下特斯拉信息全部来自特斯拉财报、Elon Musk、特斯拉车辆工程副总裁 Lars Moravy、CyberCab 首席工程师 Eric Eklund。

首先汽车行业是四大工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这里的每 5 秒下线一台车,指的是最后一个环节总装车间,不是说从供应商那儿运来一堆钢材一堆电子器件一堆塑料件一堆橡胶件,运到工厂送上产线,5 秒后,一台车下来了。

那不是现代汽车制造,那是魔法。

那单拎总装出来说 5 秒是不是特斯拉鸡贼?也不是,因为汽车行业制造瓶颈就是在总装,把一大堆乱七八糟的零件、总成装配好,需要大量的工人,自动化程度最低、人工程度最高,XX 秒下线一台车,很多车企做制造传播都会这样讲,也默认不强调总装。此为大背景。

其实 Elon 的前一句,Model Y 产线现在是 35 秒下线一台车,这已经是毫无疑问的全球汽车工业 TOP 1 了。

汽车产线效率和成本平衡得比较好应该在 50 - 70 秒一台车,比如丰田 TNGA 架构 60 秒,大众 MEB 平台 65 秒,福特的拳头产品 F150 比较厉害,可以做到 53 秒。特斯拉 Giga 柏林和 Giga 德州工厂都是 45 秒。

40 秒是现有制造体系下的一个极限, 再快的话边际成本会迅速上升,也就是,划不来了。

特斯拉 Giga 上海工厂一开始是 45 秒,这个状态大家觉得是制造效率的 TOP,但也没到夸张的地步;2023 年 Giga 上海通过产线优化做到了 40 秒, 这就有点极限了;到 2025 年 Lars 和 Elon 出来说,Model Y 产线做到了 35 秒(请允许我认为他俩说的是 Giga 上海),这就有点变态了。

35 秒下线一台车,对应的生产节拍超过了 100 JPH,这是全球汽车行业绝无仅有的。但 CyberCab 产线如果是 5 秒下线一台车,那意味着 720 JPH,开什么国际玩笑啊?

Giga 上海现在产能是 110 万辆/年,CyberCab 产线开一条,相当于开了 5 个 Giga 上海,这显然很难让人相信。

那么特斯拉如何做到这一点,靠 24 小时三班倒不现实,靠的是重新设计产品和产线。

首先通过自研进一步提高产品集成度,比如电子电气架构的控制器,Model Y 自研比例 61%,CyberCab 是 100%。这是一个细节,集成度越高,装配工序越简单。

其次看白车身,焕新版 Model Y 只有后一体压铸,CyberCab 是前后一体压铸;Model Y 有大约 200 个结构件,而 CyberCab 只有大约 80 个。

然后是喷漆,特斯拉材料团队改进了材料,铝合金的压铸件是防腐蚀的,取消了涂装,外饰面板是注塑成型的聚氨酯塑料面板,颜色在成型过程中直接融入塑料,彩色聚氨酯涂料与塑料成型同步进行,最后形成颜色完全融入的面板,也不需要涂装。

全车只有热冲压成型的门框,因为是钢材,会进行额外喷漆以增强防腐蚀性能。

剩下的优化来自这款车的定位:这车立项就是 Robotaxi,所以没有内外后视镜、方向盘、脚踏板总成,没有相关的转向柱、连杆和布线,取消了所有驾驶控制相关的零件和制造工序。

最后因为网约车统计显示 91% 的出行是 1 - 2个人,CyberCab 取消了一排座椅。

以上会在制造的冲压、焊装、涂装,前三个车间都会有综合的改善,其实 CyberCab 产线上没有独立的涂装车间的,因为需要喷漆的地方太少,对应的涂装、烘干、固化设备和所有的工序全部取消了。

接下来是总装,这个其实大家也听说过,叫做 Unboxed 总装工艺。

传统总装的流程是串行的,车身随着装配线移动,在每个工位依次添加对应的零部件总成。

CyberCab 的 Unboxed 总装工艺是并行的,把车身直接一拆四,前一体压铸件、结构电池底盘 + 座椅、后一体压铸件 + 座椅(CyberCab 没有)、左右门框同时开始装配,最后四门(CyberCab 是两门)两盖一装,下线。

你要知道 Model Y 产线是 35 秒一台车,你产品层面什么都不做,Unboxed 总装工艺一拆四并行装配,应该就可以压缩到 20 秒左右了。

CyberCab 产品上围绕 Robotaxi 做了那么多集成和简化呢,冲压、焊装、涂装都有很多优化,涂装车间都没了。

当然还是要提前对轰一些评论区的小可爱,任何汽车产线,每年都有一些时间在检修维护,包括换模换线,质量抽检,比如特斯拉是每 15 台抽检一次。所以产能会有差异,但也不会差太多。尤其是不会改变结论:你把时长从两位数降低到一位数,这是产品和产线双管齐下全方位的工程,不是三班倒能实现的。

特斯拉 20 多年只有 4 款产品,Model S、Model 3、Cybertruck 和 CyberCab。

有一些支线任务,比如 MegaPack 现在是很赚钱的,但是没有投入太多资源。但是的但是,这个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你可以想想整个工程团队的资源投向何处去,不是 Model 3/Y 焕新这种产品,Model S/X 更是 2022 年就宣布定位是利基产品打入冷宫了。

CyberCab 很特殊的地方在于,这个产品把已经做了 10 年,日益成为特斯拉重心的另一个产品 FSD 完全整合进来了,连方向盘都去掉了,没有什么比这更深入的软硬件整合了。

设计、工程、动力、芯片、电子电气、软件、FSD、超充、供应链、制造,特斯拉所有团队的资源都集中在这一个项目上,举全公司于一役。

为什么,因为 Optimus 机器人为时尚早。

小特叔叔
昨天18:13

现在特斯拉 FSD 的视频真是轮番上大分,让大家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原来电脑开车能这么猛,有些场景干脆比人还麻利。这种观感,对智能驾驶的心智普及,是一步大棋。

但说实话,FSD 入华之后的表现也确实让人有种“放虎归山”的感觉,过去像是山中无老虎,现在可是真正来了个猛的。

还记得那天直播跟 Rocky 聊天,我说了一句:FSD 就是智能驾驶的“金线”。2025 年谁要想吃这波红利,那就得跨过特斯拉,真·力压它才行。

你说你自己“遥遥领先”没用,得领先 FSD 才算数。

接下来国内厂商怎么打这仗,我是蛮期待的——是迎头上去挑战那些高难度场景,还是继续走缝合流,搞搞记忆泊车、通勤模式这些轻量智能?拭目以待。

特斯拉过去是能耗控制的金线,现在它又多画了一条智驾金线,好在这次是真的“金”,它要卖64000!

常岩
昨天12:06

特斯拉全员工作会议公布的一些产品进展:

• 特斯拉已在弗里蒙特新产线制造出首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
• 全新22自由度机械手(原为11个)及新型前臂已投入生产
• 未来每5秒将有一辆Cybercab下线(Model Y当前生产周期为35秒)
• 特斯拉4680电池现为全球每千瓦时成本最低的电池
• Dojo 1超级计算机已在纽约和帕洛阿尔托运行,目前处理约10%的FSD训练任务
• Dojo 2即将问世,性能将提升10倍,被称为'真正的突破机会'
• 特斯拉计划在2026年生产第1000万辆汽车
• Model Y有望在2025年连续第三年蝉联全球最畅销车型
• Semi电动卡车工厂仍按计划于年内建成
• 马斯克计划测试更大型压铸机,压力或达5万吨(当前为9000吨)
• 纽约超级工厂已生产16万套NACS适配器
• 内华达超级工厂电池产量正创历史新高
• 得州超级工厂的Cortex超级计算机已部署5万块GPU,即将扩展至10万块,届时将成为全球前五的训练集群

阿迪同学
前天23:01

国产新能源车在香港的能见度是越来越高了!!!

今天趁着小鹏 X9 在香港上市的机会,久违的去到了香港。走在路上的时间也好好的观察了一下香港路上常见的新能源都有哪些。

先从 MPV 说起,目前香港能见度较高的 MPV 依旧是丰田的埃尔法以及雷克萨斯的 LM。而在新能源方面,目前能见度最高的依旧是上汽大通 MIFA 7 以及 MIFA 9,而极氪 009 目前的能见度也是非常之高的。

腾势 D9 在香港的街头也能看到,但是能见度并没有极氪 009 以及上汽大通 MIFA 7、MIFA 9 这么高。而奔驰的 EQV 系列虽然没有引入内地市场,但是在香港也是拥有比较高的能见度!

在这里也十分期待小鹏 X9 上市以后,能不能在香港的 MPV 市场当中取得一席之地!

轿车方面,能见度最高的轿车当属特斯拉 Model 3,其次便是奔驰 EQ 系列。而国产新能源当中能见度较高的就是比亚迪海豹。

最后是 SUV,SUV 能见度最高的则是特斯拉 Model Y!虽然目前香港特斯拉门店里能看见焕新 Model Y 的身影,但是在路上还没有看见其身影。

比亚迪的元 PLUS 在香港的能见度依旧是比较高的,而这次还发现了几台比亚迪 M6 的身影。

总的来说,就在路上的能见度来说,新能源在香港街头的能见度是越来越高了,虽然传统豪华品牌依旧占据多数,但国产品牌的身影是越来越高了。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开心的事情啊!

最后,希望越来越多的国产新能源车能够进入港澳地区甚至更多的地区!

+6

奔驰EQV 极氪009 比亚迪海豹 上汽大通 大家9 奔驰EQE 小鹏X9

小特叔叔
前天15:23

以下是今晚马斯克对Tesla全员直播中提到的一些新信息:
• 特斯拉在弗里蒙特的新生产线上生产了首台Optimus机器人
• 新的Optimus手部拥有22个自由度(此前为11个),新前臂现已投入生产
• 特斯拉Cybercab最终将实现每5秒下线一辆(相比之下,Model Y为35秒)
• 特斯拉的4680电池现已成为全球每千瓦时成本最低的电池
• Dojo 1已在纽约和帕洛阿尔托启用,目前承担约10%的FSD训练负荷
• Dojo 2正在开发中,将比Dojo 1提升10倍性能,“有望实现突破”
• 特斯拉计划在2026年生产第1000万辆汽车
• Model Y有望在2025年连续第三年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汽车
• 特斯拉Semi卡车工厂仍按计划于今年完成建设
• 埃隆希望尝试更大的超级铸造机,可能会达到5万吨(目前为9000吨)
• 在纽约超级工厂生产了16万个NACS适配器
• 内华达超级工厂目前电池生产创下历史新高
• 特斯拉位于德克萨斯超级工厂的Cortex超级计算机目前拥有5万块GPU,很快将扩展至10万块,届时将成为全球前五的训练集群

木子阿
前天14:54

你觉得2025款小鹏G6有哪些竞争车型?

  • 乐道L60 43
  • 特斯拉 焕新Model Y 31
  • 极氪7X 13
  • 小鹏P7+ 20
  • 其他|评论区见 5
  • 其他 4

小鹏G6 小鹏P7+ 乐道L60 极氪7X 小鹏G9 小鹏MONA M03

陈锐by001
前天14:30 · 001

「汇总版」今天上午特斯拉举行了一场 1 小时的直播,马斯克透露了大量在机器人、汽车、自动驾驶领域的进展和计划,内容相当精彩,X 上有 160 万人围观。我们看完直播,总结了以下关键要点:

- 特斯拉已经生产了 700 万辆汽车,明年将超过 1000 万辆汽车。
- Model Y 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畅销车型,今年还会继续如此。
- Cybertruck 成为最畅销的电动皮卡。
- 马斯克:如果你不喜欢我们的产品,不需要烧毁它,这太疯狂了。
- Semi 工厂即将完工,将生产数百万辆车,也具备自动驾驶能力。
- 5 年之后,自动驾驶的特斯拉将无处不在。自动驾驶车的实用性是普通车的 5 - 10 倍,通过软件更新,我们可以在一夜之间把 1,000 万辆车的实用性提高到 5,000 万辆到 1 亿辆。(自动驾驶车可以自己开出去赚钱,不仅仅是给你一个人用)
- 从长远看,地球上 90% 以上的电力将来自太阳能+电池。我们正在制造世界上最高效的电池,并且每千瓦时的成本最低。
- 特斯拉自动驾驶训练集群 Cortex 1 已经有超过 5 万个活跃 GPU,很快将达到 10 万个。
- Dojo 1 超级计算机已经启用,将处理 5% - 10% 的训练,Dojo 2 将比 Dojo 1 好上 10 倍,对 Dojo 未来非常乐观。
- 22 自由度的 Optimus 灵巧手已经开始生产。马斯克:我们的机器人拥有真正的大脑,是唯一一家能大规模生产机器人的公司。
- Optimus 会是特斯拉最大的产品,没有什么产品能与之媲美,我认为它将比特斯拉任何其他产品都大 10 倍。

问答环节:
- Cybercab 不仅仅是设计上的颠覆,生产方面更是像一条高速的消费电子生产线,移动速度快到让人们无法接近它,汽车在 5 秒内就能下线。
- 特斯拉需要更大的铸造机,5 万吨。
- 今年计划生产 5,000 套 Optimus,同时特斯拉有足够的零部件生产 1 万 - 1.2 万套 Optimus,明年 5 万套。
- 可能在明年下半年,在特斯拉工厂以外就能用上 Optimus。
- 特斯拉将优先为员工提供 Optimus。
- 马斯克:特斯拉是汽车行业迄今最具创新力的公司,特斯拉的未来将无比光明。
- 股市是个非常奇怪的东西,这基于人们对未来的看法,非常情绪化。
- 未来人们会管理一群机器人,也会管理一支自动驾驶车队。(言下之意机器人不会抢走人的工作)
- 制造 VoTL (垂直起降飞机)是个很有趣的机会,也许某个时候我们也会这样做。
- Mater Plan 3 + 所有人的富足 = Mater Plan 4,特斯拉未来的使命:一切都为了可持续的富足。(It's all about sustainable abundance.)
- 目前 Optimus 正在弗里蒙特工厂生产,未来还有更大的生产线将在得州奥斯汀工厂。
- 我们将每年生产 1,000 万个机器人,或许是 1 亿个。
- 有一件事非常明确:未来将会非常精彩。

置顶 {{item.data.title}}

来自#{{item.data.theme_info.title}}{{item.data.theme_info.number?`本周共 ${item.data.theme_info.number} 人参与,话题内容折叠显示`:'话题内容折叠显示'}}

{{item.data.theme_info.number?'查看全部':'立即参与'}}

{{item.data.author.username}}{{item.data.author.user_honour}} 置顶
{{item.data.create_time}}{{item.status==1 ? ' · 待审核':''}}{{item.data.author.car_list&&item.data.author.car_list.length?` · ${item.data.author.car_list.map(e => e.name).join('/')}`:''}}

首页推荐 社区推荐 置顶推荐 精华
NO.{{i+1}}热度 {{item.hot_total}}
收录于周榜 TOP {{item.week_rank}} 收录于日榜 TOP {{item.day_rank}}
视频文章

{{item.data.title}}

{{item.data.title}}

{{item.data.title}}

{{item.data.duration}}

{{calculateAspectRatioFit(item.data.pics[0].width,item.data.pics[0].height).imgTag}} {{item.data.pics[0].video.duration_string}}
{{img_url.video.duration_string}}
+{{item.data.pics.length - 9}}
¥{{item.data.price}} ¥{{item.data.original_price}} 包邮 分类/{{item.data.garage_category_name}} 状态/{{item.data.garage_condition_name}}

+{{item.data.imgs_url.length - 9}}

{{item.data.series.name}} {{item.data.model ? item.data.model.name : ''}}

个人评分{{item.data.contents.fraction}}

点评:

{{item.data.title}}

{{related.theme.title}}

{{item.data.title}} {{item.data.membernum}}人参与讨论

参与讨论

近期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