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27 分钟,50000 台。聊聊小米 SU7 的会后「感受」。 今晚太难睡了。 最近这段时间往返北京,有段时间还提前内测 SU7 ,当时大家试完下来就在猜测 Max 的价格,普遍的预计 Max 会在 31-34 左右。 但那时候和小米同学的沟通,电话里我还是觉得如果可以不要超过 30 万,会爆。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想象,30 万过去对中国汽车品牌是一个非常难的门槛。而最后雷军把价格压在了 29.9 万。 然后今晚一晚上的订单,就基本消耗了一年规划的产能目标。这是中国品牌史上的历史时刻。 这次有几个关键的细节点: 第一|超强产品规划。 SU7 背后的产品定义绝对是调研过了行业内所有的产品,而且明确知道现阶段大部分产品的弱点与优点,并且最后达到第一个产品就具备如今的完善度和成熟度,而能够做出这个产品决策的只有雷军。 第二|产品化到生态化。 其实一句话就能理解,小米对车本身的理解,是智能手机的一个延伸,它是小米用户的第二个家。 过去停留在车机本身的应用是死生态, 之前也没有靠座舱能盈利的案例。但手机生态的融合给车机生态打开了入口,也就是开了一个口让水流通,大家虽然不知道口子能有多大,但生态变活了。 而这种盘活不是把手机投屏到车机叫互联这么简单,而是芯片、数据、算力基于系统级打通,让未来的大算力终端互通互享,车机变成一个工具屏,有应用而有的生态。 而如今共同具备系统、芯片、数据、系统能力的,没有几家。 第三|组织效率。 还是之前的看法,无论华为还是小米,虽然自带庞大的流量,但本身解决一个问题是全局思维,它们可能没有一个好的时机入场,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消耗十倍、数十倍的资本或精力。 小米SU7的出现在接下来带来两个信息: 一是价格战。价格战背后实际上是产品趋同化后的一种非正向竞争,新产品的出现带来新的竞争格局。 二是竞争关系。SU7 的区间是 20-30 万,但要突出这个价格区间的产品会变得更难。 相信 SU7 不会是改变中国汽车市场的第一产品,但它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 从对产品的理解、到生态再到组织效率,也会让汽车工业进入另一个时代。 这是一场淘汰赛,也是一场资格赛。 想起小米智能驾驶负责人航军总的一句话。 我问:怎么看智驾的卷?而导致研发团队不断调整,不断被打乱? “小米在这几年也在亲历这个过程,也做了很多技术方案的尝试。但有新的竞争,才有新的发展,它本身并非坏事。” 他们自带着一种强大的格局,也对竞争有不同的看法和全局角度。 对了,今晚还上@雷军 总发布会了!开心。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