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在中国 为中国”的阻力是什么? ★2024-2025 年是过渡期 2026 年才是元年。 最初 MEB 纠结了一段时间,确实浪费一些时间。 放弃 MEB 后,转向 CMP 平台。但 CMP 其实是集成国内多家供应商的平台。比如三电、电子电气架构、智驾和座舱等,要做二次整合,需要一定时间。 其次对插混增程储备能力,也错失一些时机。 所以 2024-2025 年基本是大众在华的过渡调整年,完整的体系建设的第一款产品在 2026 年。 ★大众需要一个庞大的供应商整合体系 大众中国虽然在“话语权”上放开,但大众不喜欢直给,还是有“自己”的标准,产品要有“大众味道”。底层技术靠整合,形成自己的平台后,再多向赋能给多款车型。 但这一定程度增加适配的难度和复杂性。 比如大众集团层面直接和小鹏合作,主要是 CEA 架构,但这个架构主要供给的不仅是小鹏的车,而是整个大众集团的车。在这平台上智驾会搭载小鹏的软件、也会有地平线酷睿程的软件以及也有其他第三方软件。 还有各个品牌下有不一样的座舱团队,比如上汽 AUDI E 明显是智己同款连屏、上汽大众也是类似,CARIAD 中国方案更像是小鹏的天玑。 就拿智驾而言,整个大众集团公开的在国内有华为和一汽奥迪、大疆和上汽大众、Momenta 和上汽奥迪、地平线和大众集团、小鹏和大众集团... 这也是过去一直提的“大象转身”难的点,当自研体系不可控的时候,就需要有庞大的供应商整合能力,但需要取舍一些时间和市场机会。 ★被“遗忘”的增程混动技术 除了纯电外,大众也错失了增程混动最佳发展时机。 大众在几年前就有混动技术,但大众集团讨论后认为混动并不是长期方案,包括在美国欧洲也不是很好的方向。 但数年后看回中国,发现中国成为了世界的先行者,解决了效率、成本和用户体验的问题。而此时大众并没有适合市场的混动方案储备,包括 PHEV 和增程。所以大众大概率要掉头转身找合作方案,比如上汽,甚至小鹏也有可能? 接下来大众的燃油车系大概率会上插混,其次纯电车型会上增程双动力,26 年大概率达到 6 款,未来比重会和纯电拉齐...
  • 全部评论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前排沙发空着~

还没有人评论哦,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