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看了 @飞机先生 谈的「华为 」与「Robotaxi 」,觉得这些概念最近令我们都有点混乱。当然很多问题其实也不是技术问题,主要还是运营的问题。所以也跟着聊几句。 一、先聊一下 Robotaxi 1、平台服务商起步的时候都希望通过自研解决技术问题 本来 Robotaxi 是一个平台服务性质的产业,而自动驾驶汽车则是一个科技产品研发生产性质的产业。按道理当这些产业成熟以后,这两类型的企业都应该各自干专业的事儿,相互依存,做平台的直接选用现成科技产品即可。 但这都是开创性的领域,所以现阶段肯定没那么轻松。 在开始的时候,做科技产业研发的公司,特别是做这种颠覆性产品的,肯定不是来自于传统那种不希望被颠覆的大科技企业,所以都会遇到财力不足,被人说没短期利润,将来利润点也肯定被质疑的问题。所以,基本上都得像艺术家那样,被有执念的投资者供养着。 做平台的就算想包养一个这样的作为合作伙伴,也很难下得了手。但平台商的野心大,资本大,扩张的迫切感很强,等不及纯技术公司的成果,所以都会一开始就“自己来”。“自己来”的轨迹很多种啦,很多也是靠吃掉现成的技术团队来起步的,这就不聊了。后续变成自己的,那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 但到了自动驾驶服务平台这个概念上,当然难度是很大的。并不是当初摩拜研发那台共享自行车那么简单快速就能服役。Robotaxi 的目标是全无人驾驶汽车的规模化,实现更低的人力运营成本可以服务更大面积的社会需求。要达到这个真正能运营的目的,周期会很长。尽管这些平台商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估计是实际进度还是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2、自研成果未见,则被另一种节奏打乱 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另外一波不同节奏的东西也在打乱原来的执念,令目标是平台服务商的如坐针毡。那就是各种科技产业的公司,都在量产车上用循序渐进方式渗透多种类型的自动辅助驾驶应用,而且已经开始看到运营的雏形。 现在实际上没有人在乎你究竟是叫 L2+,还是 L3,还是 L x …. 你喜欢叫我 L2+ 也成,叫我 L3 也没意见,叫我 L0 都行,随你。反正,在百公里接管率这种指标上,高速上从百公里几次,陆续会降低到百公里低于 1 次,然后接下来还说要努力做到每千公里个位数。更要命的是,明年(2021),这种东西开始杀入到市区里面来了。 然后你硬要加个指标限制?也很好办啊,你说啥我就照做,你说脱手才叫 L3?那日后说允许 L3 的时候我就把方向盘握感提示延长甚至取消不就完事儿了?反正不管你搞什么形式上的规限和嘴皮上的概念,对于技术开发领域的步伐和路径都不会有啥影响。形式上的东西,兵来将挡,你啥规矩都能应付。 这种短时间内进入市场的节奏,令原来那些雄伟规划的产业链全部都瞬间不适应。 先举个局部例子,例如最近红火的激光雷达。原来海外老一辈传统权威的激光雷达厂商,这么些年都在给自动驾驶公司研发团队和各种科研机构乃至大学实验室,供应那些性能指标很完美,价格很昂贵的机械激光雷达,从未收到来自传统主机厂提出的短期量产车需求。本以为安逸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结果措不及防,突然这两年冒出一些不知哪里来的新面孔,已经信誓旦旦在明年就要推出若干款车规级别量产车上路了,客户也不是来自什么百年奔驰丰田这些。导致阵脚大乱,现在也得立刻立项开始往这种小型化方案去做研发了。 3、无法坚守的就纷纷撤退了 这对于那种必须要等到不需要方向盘的车子上街,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平台投资项目来讲,耐心的考验实在太巨大。谁能够坚持住呢?而再看看眼前,其实之前搞的一些技术成果,也具备一定的能力,可以在眼前就已经铺开的这种从 L2+ 开始延伸的市场里面有点作为,于是就会萌生了改变策略的念头。开始从长远的平台服务转而将现有科技产品乃至团队卖掉套现了。就出现最近美国网约车巨头 Lyft 将把旗下自动驾驶部门以 5.5 亿美元出售给丰田这样的事儿。而它的对手 Uber 的自动驾驶部门,早在去年 12 月已经决定出售了。 二、聊聊最近以华为为首的供应链模式 当然,上面说的例子,是在美国。而在中国国内目前还是百花齐放的状态,例如滴滴并没有迹象要放弃自研的自动驾驶项目,而是变本加厉加快进度。而且其他专注开发这类的科技公司也依然有不少在保持正常发展中。更有华为百度这种同时提供针对量产车的 L2+ 延展搭载方案的供应商,貌似是打算通吃日后各种层面形形式式的自动驾驶汽车市场,Robotaxi 我要吃,量产乘用车我更要吃。 所以在中国市场,目前讨论得最多的也是集中在究竟主机厂是依赖供应商的模式以后能活得更好呢,还是有自研能力自己掌控的模式可以活得更好? 对于这一点,我个人是更倾向于具有自研能力的主机厂产品会更有竞争力,作为个人选择,我也会优先选择主机厂自研的产品来购买。 因为这是属于产品的一项核心服务,很需要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迭代,不是一锤子买卖,而且涉及各种运营策略,主机厂也很需要自己掌握这方面大数据进行研发和运营,如果自己控制不了的话根本搞不定。在供应商手里的话,后续产品也很难有差异化的竞争力,起码是自己把控不了这些差异化。供应商也很难面对不同品牌不同诉求来满足针对不同用户群的各种个性化开发。之前社区里面有个网友说得好,不会有哪家手机厂会把系统交给外人来做的,也是同样道理。 所以,最近很火热的华为现象,我觉得那些不涉及丰富体验需求的部分,华为作为供应链会给予很多厂家提供更好的选择,例如更快速的充电效率方案等,但至于说自动驾驶系统这类和用户交互面积较大的应用,如果仅希望依赖类似华为提供方案,日后也是很难在市场立足的。
最后编辑于 · 2021-07-27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