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3月, 比亚迪发布了以“高安全性”为卖点的刀片电池,并在发布会上公布了刀片电池与竞品针刺实验的对比。同年,面对投资者关于宁德时代电池安全检测的提问,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如此回答道:“电池的安全和电池的滥用测试是两回事,但有些人把滥用测试的通过等同于电池的安全……”此后双方你争我吵,引发巨大争议。

这个新闻事件,我是2021年购买电车后了解到的,当时第一次听到“滥用测试”这个字,跟大多数人一样,以为说的是“滥用”测试,滥用是动词,而后来浏览知乎等社区才知道,原来滥用测试(Abuse Test)是一个专业术语。根据知乎上一位名为“雷电法王张三”的答主所介绍的,动力电池安全方面的测试主要分为安全测试(Safety Test)和滥用测试(Abuse Test),安全测试的项目包括连续充电、高温等,涵盖了日常使用场景,验证日常使用中的安全问题。而滥用测试是一个专有名词,包括挤压测试、针刺测试等滥用测试项目,模拟的是检测电池在不当使用下的场景,并强调测试都是有条件的,抛开条件谈安全都是耍流氓。对于动力电池的测试是需要基于实际应用场景,通过极端滥用情况下的测试的电池,并不能成为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绝对安全的佐证。
(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367643415)

联想到最近B站比较火热的异形障碍物测试,我突然意识到,这不也是一种滥用测试吗?我的观点如下:
1.异形障碍物测试并非日常使用场景,而是一种极端场景。在我目前8.6万公里的用车里程中(不论是否开启辅助驾驶),遇到异形障碍物的次数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当然,我个人的经验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情况,但就我了解到的,大多数人的用车场景里,确实很少遇到异形障碍物。
2.异形障碍物测试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意义不大。原因在于:其一,如上所述,并非日常使用场景;其二,即使某个辅助驾驶系统具备了一定的异形障碍物绕行功能,但它仍是辅助驾驶,仍需要时刻保持注意力,做到人机共驾;其三,异形障碍物测试跟AEB测试一样,不仅要看能否正确触发(True Positive),也要考虑误触发(False Positive),特斯拉的主动避让功能也被车主质疑过存在误触发造成剐蹭护栏的问题;其四,如第二点所言,有的人可能认同辅助驾驶始终需要人机共驾,但还是认为人总有松懈不注意或者因视野光线不好不能及时观察到意外状况的时候,万一这个时候正好遇到异形障碍物却不能避让,这样的安全事故可能就没有后悔的机会了。乍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但是一个概率性的极端场景再加上一个概率性的人类行为,这种情况遇到的几率有多大,真的要打一个问号了。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飞机有可能因为零部件问题或航空人员的恶意行为或乘客的不当行为发生事故,人正常走在马路上也可能遇到天上掉下的高空坠物或路中突然失控撞来的汽车,但这些都是概率问题,要是为了极端场景都能安全,那岂不是就永远不能乘坐飞机,不能在路上行走了?当然,也不排除会有这样的人,我的身边就有从不坐飞机的……
3.过度营销宣传异形障碍物测试,反而可能带来反噬。因为这一行为看似在缓解公众对“自动驾驶”或辅助驾驶的焦虑和不信任,实则却是在吓唬公众,放大“自动驾驶”的安全风险,这种秀肌肉的行为无疑会透露出这样一种暗示,辅助驾驶里那些突发状况(如旁车突然变道过来)和障碍物的安全风险,别家都很垃圾无法处理,而我可以解决,一旦有人因此认为某智驾可以放心大胆地在使用辅助驾驶期间脱手甚至睡觉,最后恐怕带来的是更严重的后果。

说到底,套用 “雷电法王张三”的话来说,某品牌疯狂搞路测直播和异形障碍物测试,无非就是两个目的:
1.证明自己的产品具有差异化;
2.通过放大“自动驾驶”的安全焦虑来构建自己产品的安全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