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原创文章
管理
消费升级还是产品力不足 10-15万新能源市场为什么不火?
新出行原创 · 文章

步入 2020 后疫情时期,新能汽车市场回暖迹象明显。今年 10 月,新能源乘用车的批发销量突破了 14.4 万辆,同比增长了 119.8%,环比 9 月增长了 15.9%。从国家政策导向与市场供需情况判断,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速持续保持。

但我们从新能源细分市场中看到,市场逐步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宏光 MINIEV、Model 3、理想ONE 等车型斩获新能源市场的前十席位,而为位于中间的经济车型,特别是 10- 15 万售价区间车型不断被挤压。

数据来源:乘联会

新能源市场两极分化严重 经济车型被打压

从今年十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上看,五菱宏光 MINIEV 和特斯拉 Model 3 依旧分别斩获一、二名,而包括黑猫、奇瑞 eQ、上汽科莱威三款低价车型已经占据榜单前十,其余的车型都为类似汉 EV、理想 ONE等中大型车型。

可以看出十月纯电动的增长主要靠的是 A00 级拉动,其中 A00 级的占比高达 42%,另外 B 级占比 21%,而位于中间的经济型 A0级只占 6% 的细小份额,我们以 10- 15 万为例子,看一看该价格区间为何在新能源市场中“不火”。

 

以用户层面分析:

1.年轻用户占比较大,购车意向更偏向实用性。

在汽车市场加速变化的阶段,年轻群体成为品牌竞争的关键战场,年轻消费者已成为市场增量主力,而位于 10-15 万区间的购买群体较为特殊,这个区间的年轻用户以购买第一台居多,更偏向于实用性。

根据百度汽车人群调研显示,汽车消费者特征以及购买出发点,将年轻人群划分为四类人群:需求升级型、消费升级型、刚需购买型和政策促使型。而这个区间的用户大多集中于需求升级以及刚需购买用户,这类用户有着明确的用车需求、更为注重性价比。

而伴随着年轻化群体的增加,其知识储备与赠别能力都较强,以至于这个区间的产品都有较为成熟的竞争关系,包括合资、自主品牌车企纷纷汇聚,而对于新生的新能源产品则很难在这个区间中脱颖而出。

2.以多元化的出行场景较多

其二,另一类年轻群体承担着工作与家庭重担,其对车型的续航里程、空间表现等都有较大的需求,需满足家庭出行、日常通勤、自家游等出行场景,目前新能源汽车产品还未形成较大的优势,对于车型的需求较为多元化。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区间的大部分消费者也很难有较为方便的充电条件与充电时间。

3.政策与汽车金融发力 加速人群两极化分布

MINIEV 正是抓住了县乡市场的消费需求,迅速开拓了下沉市场,包括零跑 T03、欧拉黑猫、白猫系列都在迅速布局,以价格、造型以及专注于年轻群体的品牌营销,让产品不断下沉,加剧了用户转移。

另外伴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的扶持力度,同时刺激了用户的消费需求。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如今的信贷消费人群在不断提升,年轻化的消费理念相比过去更具“开放性”,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信贷消费人群的体量也在不断增大,新能源汽车用户对于汽车金融接受程度更高,提升了高端化的需求。

现如今有众多新能源高端产品在政策补贴、免征车辆购置税、免息、低养护成本等多种刺激下,都在提升消费者的消费升级。

对于厂家而言:

1.传统车企缺乏亮点产品

2019 年 7 月 9 日,工信部发布《乘用车 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中,将2021/2022/2023 年比例分别为 14%/16%/18%,伴随着燃油积分的增大,传统车累计的负积分需要通过新能源汽车积分进行平衡,在此刺激下传统车企必须迅速转型布局电动车,由此众多“油改电”的车型的出现,车型上并未有太多的亮点。

此外传统车企在这个区间内已经有较为成熟的产品布局,不必与自家“竞争”,所以传统车企在这个级别推出车型时缺乏产品创新力,亮点不会太多。

2.利润较低 主要面对 B 端市场

在补贴大时期,新能源汽车增速快速增长,同理大多以该模式下推出了众多面向 B 端的产品,以至于该市场的 C 端用户并不敏感。

另一个原因是这个区间的车型利润并不及高端区间的车型,而面对现如今的“大变革”,全新平台的搭建、后续产品的布局以及智能化配置等都代表着企业转型的“实力象征”,显然从下往上走并不符合品牌发展定律。

3.新势力的高端化已成主流

对于新势力而言。想要在10-15 万元燃油市场中脱颖而出、直面竞争,对于新势力而言难度更大。

这个区间里包含合资车企 B 级的下沉打击以及自主车企主打的高性价比的品牌体系,在多头效应下新势力此刻入局,显然并不理智。

此外而低端化也不利于一个品牌的诞生,很容易被忽视淘汰。而主打的智能高端化在市场中显然还是一片蓝海,智能化、高端化、大尺寸化是一个突破口,新势力在保证高品牌形象的同时,也有足够多的智能化布局空间,以及可观的的利润与毛利。

从目前上看,在市场驱动导向下,市场的多元化布局逐步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但这个现象并不会持续太久,在新势力车企完成高端化的布局后,部分车企也会通过智能化下方来覆盖更多的市场份额,包括特斯拉、小鹏等都多次提及产品的下沉决心。

而作为传统车企诸如大众构建的 MEB 平台、长城的柠檬平台等,都利用新推的平台不断丰富其产品线,不得不承认的是,伴随着消费者经济水平与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新能源汽车带来的智能化发展,10-15 万的消费区间正在不断上探,当然也不会排除未来出现厂家降低购车门槛,采用软件付费、电池升级的可能性。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