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管理
这里有你一定要知道的四个汽车制造业常识
话题文章
今天的推送从“十万个为什么”状态开始。
为什么有人说中国这个也造不出那个也造不出,制造一个东西真的就那么难吗?
为什么汽车生产不能外包? iPhone 那么厉害,不也是外包生产的?
为什么厂家客服解释产品问题总是那么含糊、推诿?
真的有优质产品销往欧美劣质产品销往中国这回事吗?


我们都喜爱汽车,但我们对汽车都了解的很少。许许多多对汽车的疑问,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对汽车生产过程的不了解。今天用这篇文章,回答大家对于汽车最常见的四类问题。看完以后,希望大家能够对汽车的生产制造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消除一些疑问。

问题一:为什么有人说中国这个也造不出那个也造不出,制造到底难在哪里?

韩寒曾经有一篇很火的文章,说的是中国连一个汽车轴承都造不出。还有一些人也在纳闷,中国是不是自己根本造不出汽车发动机。但是现实是,中国造的汽车四处跑,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汽车近些年也发展的风生水起。那到底中国能不能造得出汽车,汽车发动机呢?

回答首先是肯定的。这其实是废话,要是造不出,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中国不仅能造汽车,能造汽车发动机,而且还造的越来越好。

但那种其实中国连一个像样的轴承甚至一个螺栓也造不出来的说法,又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真的呢?

这个问题的回答很遗憾,也是真的。所以,当我们说一个东西能造出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要分几个方面来理解。


图1-从航天飞机、汽车、到发动机和一颗小小的螺栓,我们到底自己能够造出哪些东西?

01
一台汽车、一个汽车发动机的生产,其实是由许许多多零件,通过很多道工序组成的。我们说能造得出来,指的是我们拥有自己的生产线,能够生产出最后的成品,交给客户。但对于构成最终成品的零件以及半成品来说,往往很大一部分是从其它供应商买来的。

就像你做一个肉包子,你可以说你能做的出来,但一般来说,猪肯定不是你自己养的。这时候就有一个问题出来了,如果东西都是从国外买的,算不算中国自己造出来的呢?

具体拿一个发动机来说,如果我们国内自己生产了几个关键零部件,并进行了组装、测试,最终拿出成品交给了客户。而其零部件,90%以上都是由国外的企业生产的,那我们应该将之称为,“能造的出来”还是“造不出来”呢?这确实是个问题。

02
为什么小小的一个螺栓造不出来?难道它其中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明白一个关于制造的常识,那就是,当我们说我们能造得出来一个东西的时候,通常指的是,造出这个东西,我们能挣钱。

一定要举全国之力,造一个螺栓,造一个轴承,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没问题的。那为什么我们都要去国外进口呢,原因就在于国外的造价更低。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我们不得不选择国外的产品。为什么国外生产的会便宜会更有竞争力?那说起来就是另外一个很长的故事了。

03
既然汽车大部分的零件都是外面买回来的。那有人也许会问,那我所有的零件都买买买,最后我也岂不是也能做出像宝马那么牛的发动机,保时捷那么漂亮的汽车?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不行。

因为你想买,也未必买得到。第一,绝大部份零件,尤其是关键零件,是由汽车厂家和供应商共同研发,共有知识产权。你想买别人的独门利器那要么只是妄想,要么就得拉小供应商来走擦边球。第二,零件的生产需要包括生产线在内的各种投入,并且往往还不是一个小数字。你要是没有一定的量,你的价格就肯定下不来,价格下不来,那你干的就是赔本买卖。

04
最后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即便我们能在自己的生产线上生产出一个产品。其中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得不面对,那就是生产线所用的设备是哪里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国产的话,恐怕就得男默女泪了。因为汽车制造行业所用的设备绝大部分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这时,我们也可以说,我们还什么都造不出来,或者说还什么都造不好。

所以说,中国能不能造出一个XXX来?这个问题要想说清楚,还真的是不太容易。

问题二 为什么汽车生产不能外包?

外包的生产方式广为人知,恐怕是因为服装和手机行业。特别是手机行业,在核心芯片以及操作系统成为一个开放式体系后,许多新品牌凭借着独特的设计和品牌建设诞生了。

如今轮到了新能源汽车界,许多人也希望用这个模式创业。人们开玩笑说,这叫PPT造车。但事实证明,汽车的生产对于所有想要在汽车行业打开局面的创业者来说,都是一道绕不过的坎。有人不禁要问,汽车凭什么就不能外包?

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比较简单。打造一款产品的任何一个环节,考虑外包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别人来做成本更低。那为什么手机、服装行业外包生产的成本能够做的更低呢?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生产线通用化及其带来的规模化优势。一条生产线的设备,既能做这种产品,又能做那种产品,这个叫做通用化。相对于手机行业来说,汽车行业的设备通用化难度要大得多。以一条汽车的装配线为例,既能装配A款车,还能同时装配B款车,是所有车企做梦都要努力的方向。

如果做不到通用化,对于外包企业来说(假如汽车组装想要外包),那就必须为一种品牌的汽车打造一条专用的组装生产线,偏偏汽车的生产线还有两个致命的特点,一是投资高、非常贵,二是专业技术用的特别多,设备制造商还非常牛气。所以,搞到最后,外包反而更贵,还不如自己来,俗话说得好,“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啊!

还必须指出的是,汽车生产,不仅不能外包,因为它所需技术的专业性,生产线设备的开发、制造、甚至设备本身的安装、调试,都是一个非常专业、非常耗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过程。事实上,汽车行业可谓处处充满了专业性。这就导致了下面的一个问题的产生。


图2-汽车生产线 VS 手机生产线

问题三 为什么汽车厂家、客服在解释产品的问题时总是那么含糊、推诿?

没有什么比品质问题更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汽车行业的大新闻往往都是与产品的品质相关。很多人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怎么碰到任何问题,都迟迟看不到有一个能把问题说清楚的人站出来?

这里面,当然也有办事效率问题,但是更多的却是一个客观因素导致的,那就是汽车行业的专业性。汽车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产品,由两万多个零件构成,来自于成百上千家供应商。汽车的营销、研发、设计、制造都由高度分工明确,高度专业化的部门担当。在这些部门与部门之间、工序与工序之间,技术的门槛,信息的壁垒高出我们的想象。

要是有人说一个人负责汽车涂漆的干了一辈子,连自己涂的车子用的是什么样的发动机也不知道,那是一点都不奇怪的。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车子在终端客户上出了一点问题,问谁都讲不清楚个门道来。别说问销售店的顾问和技师,有些问题,你就是去到厂里,也找不出一个能答得上来的。汽车问题的回应,尤其是技术相关的回应,还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有人问那这么说的话,汽车品质的问题我还提都不能提了?那个优质产品销往欧美劣质产品销往中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接下来就是第四部分。

问题四 真的有优质产品销往欧美劣质产品销往中国这回事吗?

在汽车江湖里一直有一种传言,某国生产的产品,一流的销往欧美,二流的留给自己,三流的卖给中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下产品“品质”这个词。我们通常说的“品质”,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种意思说的是广义的产品满足用户期待的好与坏。例如保温杯,保温12小时的A品牌和保温两小时的B品牌相比,我们通常认为,前一个牌子的品质优良,后一种则非常一般。再例如同一个牌子的汽车,有高排量的配置,也有低排量的配置。对于重视性能的消费者来说,显然会认为前一种品质更高,是一种更好的产品。

那么我们思考下,这种品质的不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前一个例子很可能是厂家的产品力不同所导致的。消费者会根据产品的声誉和售价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后一个例子的产品品质的高低,则是厂家有意为之,是为了不同消费者所做的有针对性企划的产品的式样的不同。

同一个品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即便同一系列,甚至同样售价,产品的式样也很可能不一样。这与其说是一个产品的品质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产品线的规划问题。

有人继续问了,那为什么中国的市场就只配用那么低配置的产品?凭什么国外的车型导航是标配,国内就能省则省?这个问题说到底,则是法规因素、消费习惯和市场竞争三方面的结果。

首先在一些国家,因为法规要求,必须安装某些配置,例如大家最熟悉争议最大的ESP功能,就会导致厂商在不同区域,式样配置时就会有所不同。在不做要求的地区,一些厂家反过来将其作为卖点,这与其说是对消费者的优待,还不如说是一种巧妙的商品策略。

而说到消费习惯,在各个国家地区,消费者都是会有自己的一些偏好的。例如高纬度寒冷地区的方向盘加热、中国市场的大空间大尺寸,这些消费者的偏好,也是各个汽车厂商会仔细考虑的因素。这些个别配置的有无,并不意味着产品的品质高低。白菜萝卜各有所爱嘛。

最后一点就是市场竞争的程度。市场竞争越激烈,厂家就越会拿出清晰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相应配置来。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大家现在也都能看到,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越来越成熟,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汽车的外观也越来越美,各种配置也越来越高了。但是总的来说,从一个车型的某一两种配置的有无和差异,来给厂家贴上贩卖“劣质”的标签,还是有失公平的。


图3-许多车厂都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口味专门推出了加长的 L 款

另一方面,在业内,大家更多的是在一个狭义的层面使用“品质”这个词。这个时候,品质又被叫做“质量”。所谓品质的好与坏,指的是符不符合品质的标准。符合的就是良品,不符合就是不良品。黑白分明,来不得马虎。而所谓品质标准,指的是测量出来的值的标准范围。

例如尺寸的大小(多少毫米到多少毫米),形状的好坏(平面度如何真圆度如何),噪音的大小(分贝数)等等。业内有一句话,没有测量就没有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品质都是可以衡量的。以发动机烧机油的事件为例,发动机的机油消耗量就是一个典型的品质标准,消耗量超出了标准,就是不良品,未超出标准,就不是不良。有些人拿“机油肯定是会消耗的”这种说法来搪塞问题,是站不住脚的。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END·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