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管理
当程维与李想握手,这才叫真正的互联网造车
话题文章
一苒:新出行新能源大咖专栏作者、知乎汽车专栏作者
 
“我们未来的竞争对手会有传统汽车公司,滴滴和Uber等出行公司,还有谷歌BAT等互联网公司。”

 

这句话是半年多前,李想在采访中说的。可见车和家原本对进军出行服务是有想法的,不满足于只做一家汽车制造商。

 

而在上周四出现的新闻,让我们看到了李想思路的调整:车和家宣布融资30亿人民币,同时将与滴滴出行组建合资公司,生产定制车,共同进军出行领域。

 

很多人低估了这个新闻的重大意义。

 

事实上,前几年国内风起云涌的所谓“互联网造车”,根本就是伪命题。蔚来、威马、车和家、小鹏,本质都是新资本造车运动。作为新入局者,他们可以用新的思路改变这个行业,但并没有谁有真正的互联网基因。

 

可是滴滴有。滴滴是出行领域的绝对巨头,拥有亿万级的用户群、丰富的出行服务运营经验和互联网基因。

 

这才是全球历史上首次真正的互联网造车!

 

车和家:披荆斩棘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神经敏感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这个汽车行业的大题材,两位相关当事人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所有的新闻出处来自于车和家、以及其背后的著名投资方经纬。

 

滴滴到目前为止,始终保持了沉默和克制。
这已经告诉了我们:谁更需要这次合作。



李想是我最佩服的汽车行业人物之一,他的创业履历极为辉煌、汽车之家被打造成了中国乃至全球最大最好的汽车垂直网站(软文在李想淡出后,越来越多,瑕不掩瑜),即使是带有PR属性的公共发言,每次都能做到掷地有声、言之有物。




在All in车和家的这三年,到底做了什么、遇到了多少困难、解决了多少问题。我们外人不便得知。但从结果来看,之前反复宣传的都市微型双座车SEV项目,似乎已经冷藏。

 

我们只能猜测:可能有政策法规的原因,可能也有市场需求和品牌塑造的考量。

 

第一个项目,小车SEV,出师不利;第二个项目,大车7座增程混动,要到下半年发布。在这个关口下,很多人对车和家的态度,会从之前的期盼、信任,变成担心、怀疑。

 

这是人之常情。

 

所以车和家方面更迫切需要这次与滴滴的合作——这可能与他们获得30亿B轮融资,本身是相辅相成的。

 

因为谁都知道,目前中国的出行市场,滴滴是龙头老大,它们能提供巨大的用车需求——这对初创整车制造商来说,是研发产品的信心,是现金流的保障,是一颗硕大的定心丸。

 

滴滴为何沉默?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滴滴作为出行巨头,当它需要定制的智能电动网约车时候,甲方身份决定了谈判的主动权。

 

事实上,滴滴在频繁的和国内各大汽车品牌接触,寻求合作机会,并且与北汽发布过战略合作宣言,也与多家整车厂发布过类似主题的合作框架。

 

滴滴作为大甲方,处于账目掌控权和项目风险的考量,必定不会轻易把鸡蛋全部塞进同一个篮子。

 

和车和家的合作虽然敲定了,但和其它人的合作都还在谈,滴滴不便站出来说话,也没必要站出来说话——这事情就像结婚,反复表白大献殷勤的是被动的一边,主动的另一边只需要默默的点头或者摇头即可。

 

王者滴滴,四面楚歌
自从滴滴并购Uber中国以后,除了受到政策的打压,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遭遇实质性的竞争对手。

 

但最近半年,四面都响起了楚歌。

 

Mobike、嘀嗒拼车、美团、曹操专车、首汽租车等等新老对手,开始加入战局或者扩大投入,挑战霸主滴滴的江湖势力。其中最值得警惕的,可能是美团和曹操专车这两家。



用一位麦肯锡汽车行业分析师朋友非常不客气的话来说,大家看到了一点:

 

滴滴出行目前的状态,可谓是“外强中干”!

 

滴滴虽然是份额最高的出行玩家,但它和用户的粘性并不牢固。对于司机和消费者来说,从一个自己习惯的出行APP,跳槽到另一个相对陌生的出行APP,可能只需要一个月左右的高额补贴就足够了——这一点滴滴自己很清楚,当年他们和Uber的的市场竞争核心之一,就是“玩命融资与补贴大战”。

 

从美团的融资能力,用户体量,团队战斗力以及领导人王兴的“不设边界”的凶猛作风来看,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对手。就我个人观察,如今滴滴在上海越来越难叫车,而本月21日起,美团开始大举进犯上海,在腾讯视频等各大APP都投放了开屏广告,还宣布阶段性司机0抽佣政策。


曹操专车,则是本土汽车OEM第一巨头吉利孵化的出行业务,目前已经走出浙江大本营,开始渗透全国28个大中小城市。

 

吉利的汽车制造属性+出行服务场景,能够让这个产业链条做的比滴滴和美团都更长、更深入、更无缝。而且我们都知道吉利拥有超强的融资能力和汽车行业影响力。吉利的工厂分散在全国各地,而地方通常很愿意和有大型实业基础的公司合作。从任何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个十分可怕的对手。

 

说完了以上这些局势,你就会发现,其中王者滴滴,屁股下面的权力王座,也挺刺人的。

 

这个局面连我都会分析,程维又怎么可能可能坐以待毙呢?

 

程维不会做西楚霸王,滴滴的王霸野心

 

我不知道滴滴会做什么,但我们可以看一些事实,再做一些分析。

 

  • 看融资

 

滴滴于16年6月宣布了45亿美金的股权融资,新的投资方包括苹果、中国人寿及蚂蚁金服等。腾讯、阿里巴巴、招商银行及软银等现有投资人也都参与了本轮融资。

除此之外,招商银行还将为滴滴牵头安排达25亿美元的银团贷款,中国人寿对滴滴进行了20亿人民币(约3亿美元)的长期债权投资。这也意味着,滴滴本轮融资的实际总额高达73亿美元。

 

考虑到两个月后,滴滴宣布并购了Uber中国,我们都能理解16年6月份融资的目的所在。

 

并购Uber之后,在2017年,滴滴先后完成了两轮融资,一共募集了超过95亿美金的资金。

 

2017年4月28日,滴滴宣布完成新一轮超过55亿美元融资以支持其全球化战略的推进和前沿技术领域的投资。此轮融资后滴滴估值超过500亿美元。

12月21日,移动出行平台滴滴出行宣布完成新一轮超40亿美元股权融资,以进一步加大对AI交通技术的投入,加速推进国际化以及包括新能源汽车服务在内的创新业务。

 

这么多资金握在手里,显然不是准备跟美团和曹操玩补贴大战的!

 

滴滴要做的事情,在17年融资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显出出来了:一个是全球化扩张,另一个就是先进AI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服务。

 

  • 和汽车OEM开启战略合作

 

滴滴从17年开始,频繁和国内各个车企接触,并发布过以下声明:

 

滴滴&北汽↓

 

3月7日下午消息,滴滴出行今日宣布与北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在新能源汽车运营、大数据应用、出行服务、定制车及充换电等领域开展业务合作。

 



滴滴与12家本土及外资车企

 

2月7日讯 滴滴出行今日宣布与北汽新能源、比亚迪、长安汽车、东风乘用车、东风悦达起亚、华泰汽车、江淮、吉利、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奇瑞、中国一汽、众泰新能源12家汽车厂商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建设新能源共享汽车服务体系。

 

我的一位朋友田伟东作为某传统车企一员,参与了和滴滴的接触。据他在知乎的相关提问下,写到:

 

1. 滴滴很强势。国家在推新能源,不逛知乎的都知道。但是新能源车离开了政策,寸步难行。2019年双积分政策开始实施,每个厂家都在发愁新能源车怎么卖。而滴滴,手握大量订单,大到只要分一部分给一家车企,那么这家车企一年的新能源积分就够用了。把滴滴称作“大爷”,一点不为过。

2. 滴滴很专业。从交流的情况来看,滴滴提供的一些合作要求,都是经过了缜密的计算。可见滴滴内部相关人员,非常了解新能源行业的局势,手里握着大量的信息资源,车辆的使用成本,电池的寿命,能量密度等等等等,比我们这些车企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滴滴绝不是互联网的门外汉,心血来潮想要互联网造车。

 

滴滴是移动出行领域的专家,有深厚的新能源车出行运营经验,也配置了非常专业的团队,绝对是有备而来。

 

滴滴现在有了资金、有了用户群,有现成的出行服务运营能力,但车辆一直是从外部零散采购——当滴滴和车企谈合作,绝对不是批量采购、浅度定制那么简单!

 

批量采购OEM的现有车型,也可以帮助滴滴增强壁垒,扩产自己的产业链——但很容易被美团和曹操们复制甚至反超。

 

只要车辆的知识产权还掌握在OEM手里,对滴滴的战略而言,就不是大突破!

 

融资了95亿美金,滴滴绝对是要干大事的!

 

滴滴的“阳谋”,显然是要深度介入汽车制造。

 

这也是滴滴选择车和家组建合资公司,合作制造车辆的一个原因——大型传统车企对滴滴的“阳谋”心知肚明,有深深的排斥和恐惧。

 

上汽、吉利、大众都希望自己把整车制造和出行服务一起做掉。大众集团、丰田集团、福特集团、奔驰集团在全球都不约而同的喊出了从汽车制造商转型出行服务商的口号!


丰田宣布转型出行服务,并且展望了未来出行的产品概念和场景


大众集团2025战略:核心业务的转型和新的移动解决方案业务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这就是告诉大家,在未来,滴滴Uber这些公司与大众通用上汽吉利,将是死敌!

 

死敌之间怎么能合作呢?

 

所以滴滴应该选择一个比较小的汽车玩家来配合自己的战略施展,这就像当年德国宝马进入中国选择合资公司,吸取了大众的经验,选择了很容易听话的华晨,是一个道理。




华晨宝马最重要的企业形象标识里,只有蓝天白云Logo,没有华晨Logo



滴滴和车和家合作的宣布,意义重大。因为这是全球汽车出行服务巨头,首次宣布自己要为出行服务场景,展开车辆定制化生产,并且深度的直接的介入汽车研发和制造。

 

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马路上的私人车辆、网约车、出租车,本质都是为私家使用设计。

 

而这次滴滴和车和家计划打造的,将是全球第一款完全基于出行场景设计的汽车。

 

北美的Uber、Lyft,都还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



滴滴介入汽车制造,其线路图,在我看来,可能是这样的:

 

  • 定制汽车,培育相关产业链

 

通过联合OEM制造汽车,彻底完成出行服务的大闭环“汽车制造,自营出行服务运营,自营车辆养护维修充电,自营汽车金融,二手车”,培育好相关的产业链布局。




滴滴通过造车(无论是代工还是自主),可以有效延展相关产业链 图片来源:苏志成



  • 学会如何造车

 

通过深入介入汽车研发制造的过程,学习如何造车,这好比先学会如何“走”

 

  • 学会造车+海量运营=加速研发自动驾驶技术

 

自己掌控的智能出行车辆+自己掌握的出行服务消费者数据=为自动驾驶研发积累大数据

 

在学会了“走”的情况下,结合大数据优势,更快更好的学会“跑”——L4级别或以上的自动驾驶技术

 

  • 用自动驾驶商业化来称霸

 

通过自己的运营规模优势,在全球最快最大规模把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彻底成为全球出行服务的霸主

 

到了那一天,滴滴就像谷歌安卓,就像微软+英特尔,它提供了最关键的技术应用平台,掌握了核心技术。各大OEM和Tier1零部件公司,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无非都是霸主旗下的一级、二级代工厂而已。

 

当今全球汽车行业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
新型出行服务科技公司学习汽车制造的速度,与传统汽车制造公司学习出行服务和互联科技的速度,谁更快?

 

当滴滴入侵传统OEM的领地时,传统OEM也都在思考如何进入滴滴的领域。(大众、宝马、奔驰、吉利、上汽,都在布局自己的出行服务品牌)



如果有谁把这两个领域的能力结合起来,就将加快终极目标:商业化的大规模的自动驾驶应用

 

自动驾驶会彻底改变人类出行的方式,改变商业出行服务的效率和商业模式。

 

它的大规模商业化,是滴滴、Uber、谷歌、特斯拉、博世、各大汽车OEM巨头共同的终极目标——谁先搞定自动驾驶,谁就能打败竞争对手,彻底改变汽车行业,改变这个世界。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